乌镇陈向宏团队(顶度集团)旗下机构
展“宋韵之美”,现江南韵味——王澍与杭州国家版本馆

2023-12-19 13:3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10| 评论: 0


版本是记录历史、见证文明的“金种子”,版本馆则是存放和保管“金种子”的“文化种子基因库”。

前言杭州国家版本馆是中央总馆异地灾备库、江南特色版本库,及华东地区版本资源集聚中心,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文润路1号,它由废弃的矿山化身而来,借助天然山脉水系藤蔓树木,历时3年时间打造,2022年7月23日举行落成典礼,此馆将宋代园林气质与在地风貌完美融合。在宋人山水画的建筑意境中,呈现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版本和中华文物。

杭州国家版本馆(图源材料在线官微)

走进王澍
王澍,1963年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著名建筑学家、建筑设计师,当代新人文建筑的代表性学者,中国新建筑运动中最具国际学术影响的领军人物。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本科、硕士,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为中国美术象山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王澍(图源建道筑格 ArchiDogs官微)

和很多知名设计师有“海归”背景不同,王澍土生土长,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读了本科,在东南大学读了硕士,同济攻读博士,如今任教于中国美院。但与其根正苗红的中国建筑师背景截然相反,“非主流”和“看不懂”成了王澍作品的标签。从最初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后来作为获奖代表作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以及他参与的住宅项目“钱江时代”,争议从未平息。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图源图虫网)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图源携程网)


宁波美术馆(图源搜狐网)

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王澍先生的作品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曾经这样评价王澍:“他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中国著名建筑师和教育家张永和也指出,王澍的作品扎根本土并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证明了中国的建筑不全是平庸的批量生产和张扬设计的复制。
王澍与杭州国家版本馆当年学业有成的王澍并未急于获取利益,而是在杭州以一种“隐居”的方式生活着。在此期间,他与工匠一同干活上工,以一种最原始也是最朴实的途径,来一步一步走近他理想中的中国建筑艺术。

杭州临安博物馆——王澍作品(图源alighting.cn)

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这使得王澍的一些作品中具有和国画中相同的一些性质,在浮华的世风下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发现建筑的本质;从而在作品中体现出自己独到的视角和对中国文化的高深见解,并贯穿始终。
最能体现王澍建筑观点的非他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莫属,王澍并没有将位处中国最具诗情画意的城市杭州的中国美院新校区做成当代大学统一的现代建筑规划模式,而是将其打造成一个具有桃花源般美丽的、具有传统田园特质的新型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图源堆糖网)

“我们住在杭州,很幸运。”这句话包含了王澍对杭州这座城市的深刻理解,也包含了他对建筑美学、城市化进程的理解。从古韵中寻找答案,从山水中寻找答案,这些理念与认知,在杭州版本馆到来时,被王澍先生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杭州版本馆是历史的挑战
杭州国家版本馆是“命题作文”。题眼是“宋代园林背景的藏书建筑”。宋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文化高峰。杭州作为南宋都城所在地,集中体现了宋代文化的精髓。看似顺理成章的命题,实际却是极难达到的。宋代园林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实物遗存,甚至在宋画上也只有零碎角落。

古画中的宋代园林

事实上,这也是一座城市、一个民族的巨大的遗憾——放眼整个杭州地区,除了一个保俶塔的塔心,宋代建筑的地上建筑遗存已十分少见。谁知,旁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竟正中王澍下怀。在夺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后,常常有人问王澍有什么人生箴言。他的回答是“时刻准备着”。这一回,他再一次接住了机会。
在王澍看来,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人、城市与自然山水的和谐:“中国文化,把自然放在第一位。”而这也是他设计杭州国家版本馆最基本的美学语言,是他践行了多年的艺术宗旨。设计之初,王澍定下的设计理念是“现代宋韵”。
王澍认为,版本馆是一件现代艺术作品,不能走仿古这条路。他要用创新的东西承载当下时代的审美、技术,这样的建筑才是值得留给后代的。其次,建筑中要体现宋韵。设计过程中,无数宋画作品浮现在王澍的脑子里,他在一些建筑语言中借用了这些宋画的影子。比如青瓷屏扇门,来自南宋画家马远的《华灯侍宴图》。

《华灯侍宴图》(局部)

宋韵之“韵”,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质和氛围,难以准确言表与传达。此时,种种积淀便化作创造一座建筑艺术品的灵光一闪。比如,山体库入口处,满壁的龙井茶树再现宋人的淡泊悠然。那数十万株茶苗,是后来实行“补山计划”种上去的。
最初,杭州国家版本馆的选址还是一片废弃矿坑。一般人看来不过是一片残山剩水,与山水画般的宋代园林是云泥之别。王澍却能从残破中识别气象。一面隐隐透出宋画的“大山之相”的断壁,顿时激发了他的激情。“园林是立体的山水画,没有主峰就没有灵魂。你看,那就是主峰!”

杭州国家版本馆选址地(图源杭州规划和自然资源官微)

园林之美,也是王澍毕生追求的美学逻辑。设计版本馆的过程中,王澍翻看了大量宋画。最为王澍所道的“真正的破题”,是大面积使用、层层递进的梅子青色青瓷屏扇。屏扇可随机关开合形成画屏,阳光下的绚烂色彩,让整个建筑远眺时恍然组成一卷《江山图》长卷。

青瓷屏扇(图源行走中的建筑学微信公众号)

杭州国家版本馆又名“文润阁”。王澍以青瓷拟玉,呈现文润阁的“润”。“那时我正好在翻画册,看到马远一张特别小的画,画的是宋代的西湖边,一个文人在弹琴,两个人在听。弹琴人身后还摆有一个U字型屏风,屏风上画有松树,形成一个非常建筑化的空间。”猛然,王澍想到可以利用地势形成平远递进,用屏风一样的层层屏扇,去呈现层次的魅力。
非常有意思的是,杭州国家版本馆南大门的入口,并不在中轴线上。按常规设计,大门必然要开在正中间。但没有任何一个中国园林的门是正开的,这是一个以文化研究为支撑的理由。王澍说:“当你从正面望向南大门,门会被山挡掉一角,这种‘掩映之美’是非常典型的宋画意境。”

(图源行走中的建筑学微信公众号)

在版本馆的实际建设中,图纸上没有体现出来的、突出地面的一个小土堆和三棵树,改变了建筑的设计,在这个地方设计了架空的吊桥,把树和山体保留了下来,这种尊重自然的设计,也形成了一种映衬之美。

杭州国家版本馆(图源未来网新闻)

现代宋韵从古至今,能够青史留名的每一座建筑,都表达和反映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追求。如若只是甘于模仿,岂不是一种思想的倒退?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王澍直言:“我们需要以这一代人的语言,做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诠释。”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王澍进一步提出,要打造极具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现代宋韵”。
“现代宋韵”,透露了一种对过往的敬意——《千字文》说:“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王澍认为,中国建筑的基本概念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个空旷的虚体。“我把建筑做成山一样,建筑最重要的是隐蔽在里面,你走到跟前才会发现,它的入口非常小,却像山一样庞大,几乎没有立面,它就是一个虚空,内部意味非常复杂。”
杭州国家版本馆“南园北馆、馆园一体”。13个单体建筑排布随山就势,疏密有致。其中很重要的双廊系统,以及主体建筑与水榭的隔桥对望,是从山水画抽象出来的结构。它们带来了园子里景观的曲折变化,表达了山水画“三远”画法之“深远”。
杭州国家版本馆鸟瞰(图源站酷网)

“其实,中国文化最了不得的,就在于我们保留了足够的多样性。而西方人的‘数学脑袋’和‘几何脑袋’认为人是不可能把这样的多样性组织在一起的。” 文化自信在王澍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宋韵”,更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畅想——太平盛世,才能修典兴藏;修典兴藏,方可彰显盛世气度。王澍立下壮志:“我们要创造能代表这个时代高度的建筑,让她能够和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最高文化高峰对话!”

(图源行走中的建筑学微信公众号)

王澍曾这样形容一个好建筑的诞生:“一开始,你怀抱一个很纯粹,带有理想一样的想法;之后要像长征一样经过很多险阻,你必须能够做到百折不挠,并且要说服大家;最后走到终点,你还保持了你最初理想的那个纯度,没有半分减损,甚至更加坚硬。”
对于杭州版本馆,王澍有着这样的自信“我觉得看得近一点,它应该是一个100年的网红打卡地,看得远一点,我们可以说它可能是1000年的。他不是一时的时髦,一时的时尚,时间越长,大家越能够体会到它的那种韵味。”

(图源人民日报)

结语
随着杭州国家版本馆正式开门迎客,关于建设者的故事或已画上句号,但这段记忆却值得永久回味。精心铸造杭州国家版本馆,在文化与建筑的碰撞交融中,以担当浸润浙江文化底色,诠释了“现代宋韵”,更诠释了一个个平凡人对于“中华文脉”的敬意与守望。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李曼婷编辑/版 丨蓝多多责任编辑 | 刘可乐免责声明: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相关事宜可联系我们。









加入小镇乌托邦联系电话:0571-85066824业务咨询电话:13372558589关联微信公众号: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欢迎
  • 联系电话
    0571-85066824; 13372558589
  • 邮箱
  •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远洋国际中心C座1905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