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陈向宏团队(顶度集团)旗下机构
陈向宏 | 木心先生的礼遇之约

2023-8-8 14:5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65| 评论: 0 |原作者: 陈向宏


礼遇,礼答。知遇,倍答。礼遇加知遇,无穷答。——木心遗稿
 
木心先生的礼遇之约
文/陈向宏

江南是绿 石阶也是绿 总像刚下过雨——木心 木心先生是位智者。似乎一夜之间,全国各大书店的书架上都摆上了他的书。饭后我们一起散步,先生指着一棵院中的芭蕉,对我说:“这是一棵‘姚明’芭蕉啊……”
初闻木心,在1999年冬。当时我来乌镇已一年,从踌躇满志陷入千头万绪,无数的工作筹划, 铺开而未有结果。整个冬天一直断断续续下着阴冷的小雨,街上行人稀少,焦虑如同这湿漉漉的冬日,让人沉溺在凋零的郁结中。

先生漫步晚晴小筑

一日,有旁人拿出一张复印的报纸,似乎不是大陆出版的。上有一篇署名木心的文章,记叙了作者回到家乡乌镇,走在曾经往返的东栅老街上,颓废凋落的场景让他无言地在镇上宿了一夜后,黯然地发出“别了”的叹息。
作者回来的那个时候也是冬天。异时共叹,冥冥之中觉得在那干净老辣的文笔后站着一个不同寻常的乡人。一打听,果不其然。木心先生就是乌镇人,老宅就在东栅财神湾西的铁工厂内。
听街坊陆其清老人说,木心先生20 世纪80 年代前还在上海工作,后到了美国。但乌镇没有他的直系亲戚,他也似乎已被家乡热闹的“海外之友”“在外知名人士名单”遗忘了。但一查资料,惊为异人,人家早已是海外著名画家、作家和教授,他的画作在全美博物馆巡回展览,他的文学造诣使他能长期在美国主讲世界文学史。

晚晴小筑花园小径

第二天,费了好大劲进入了木心先生的老宅。从格局上可以看得出这是一个三进的老宅,第二进是个平厅,摆着一副废弃的冶炉,四周是熏得漆黑的墙壁;第三进是个三开间的楼厅,也已窗落门颓,几近废芜。
走到后面,偌大的后园里一片赤红锈色触目惊心,园中除了半人高的茅草,只有几棵老树仍异常的茂盛,原来这里曾是一家镇办铁工厂。
如同我每一次看到乌镇不少老的厅堂曾经作为合作镇办企业厂房一样, 我心中顿时涌起一阵悲哀,愚昧时代的轻率决策,总是把珍贵的遗存当成最便捷的廉价资源,轻易地消费而无须任何承担!
保护开发前,东栅老街上像如此利用老宅或空地而存在的企业有五家,有电镀厂(现蓝印花布作坊区)、木器厂、预制厂。最大的要算是一家食品加工厂了,每天宰杀的几千只鸡鸭的污水,使得有两千年历史的东栅河河水如同墨汁一样黝黑而散发出无法近观的腥臭。

晚晴鸟瞰

我无言地伫立在孙家花园的残墟上,第二次与木心先生有了心灵的对话,心中也涌起了对这位海外游子的深深愧疚。多少次的辗转打听,始终是失望的收场。
一件事(指那时的工程),一个人(木心),负弩前驱,只为寻求。
终于,2001年初,东栅保护整治工程初现风貌,茅盾文学奖第一次回家乡颁发,一时高朋满座,冷寂多年的乌镇迎来了少有的生机。宴席之上,我刚好与女作家王安忆相邻,知她曾在美国内华达州聂华芩的世界文学创作中心做过访问学者,就向其问及木心先生。

丹青与先生纽约初遇

王安忆女士沉静寡言,但分外热心,她说她知道木心先生有个学生,就是著名画家陈丹青,她回上海后就把陈丹青在美国的联系电话和地址给我。
几次电话几次通信后,在一个五月的下午,远在美国的陈丹青站在了我的办公室里。长长高高的个子,炯炯有神的眼睛,一个十分不像上海人更十分不像美国海归的艺术家。印象深刻的是他肩上背着一只已经有些破损的但十分干净的黄布挎包,上面赫然写着“为人民服务” 五个红字。
我得承认,在与木心先生从接触、了解、熟悉、信任,到最后说动他回家乡定居养老的五年中,如果没有陈丹青对先生的尊重、细心、坚持,并把这种发自内心的敬仰之情感染于我,也许在这件事上我还做不到后来那般执着。
从一开始单独与丹青老师通信,到后来直接与木心先生通信,丹青老师始终勤勉地一次次细心地传达着双方的想法。

丹青与先生于乌镇昭明书院

几年下来,丹青老师来乌镇已经十几趟,长长的通信和电邮在我这里已经一大堆了。陈丹青对自己先生的敬仰与关心,朴素而生动,一如儿子对父辈般的自然而周全。他一次次把先生拟回国定居的“晚睛小筑”工程拍成照片、录像带回美国给先生看,甚至按照先生的意见亲手画了栏杆式样附了照片寄给我。
每次在会面时,他都会拿着一张写着密密麻麻事项的纸条,每每不由得让人为这份已不多见的师生之情而感叹。
2005年冬,先生终于在丹青老师的陪同下回了一次国。虽然有多年通信,但第一次见先生还是有些紧张。先生点着一支烟,对丹青说:“他长得和我想的一样!”
一起走在东栅的老街上。看到已经得到保护的东栅老街人流如织,尤其看到已整治修复的老宅,木心先生兴致很高,还特意到了当时正在动工的西栅工地。

先生于晚晴小筑

几个晚上的促膝长谈,木心先生始终强调乌镇今后发展优势在于“文化源远流长”。他很兴奋,似乎第一次明确了回来定居的意愿,他说我们做的一切看起来是为“现在”,其实是为“将来”。
几天转眼过去。临回国前天,丹青老师和我在杭州楼外楼为先生饯行。酒酣耳热,大家一致商定先生尽快回来。临上车时,丹青兴奋地拥抱了我。我想:也许我们可以为了很多理由把历史长河中很多文人骚客、乡贤俊杰颂扬光大,以示所处土地之文化底蕴丰厚绵长。
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冷落一位当今具有杰出艺术成就的艺术家,这是一个千年历史文化名镇应有的姿态和气度。尽管我们还只是“礼遇”,离“知遇”还有很长距离……
前段时间,一个因小事而与乌镇有些过节的文人,对此事如此评述:“乌镇把木心先生请回家,同样是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炒作赚钱目的……”看到这段话,我悄悄地把手机藏了起来,生怕惊醒了睡午觉的先生。


【注】本文选自作品集《我之为我,只在异人处:众说木心》,木心逝世十周年之际,再看三十余位特邀学者笔下的木心。本书由领读文化出品,夏春锦、唐芳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注:本文最初原载于陈向宏的新浪博客,原标题《礼遇之约》,写于2007年8月25日,文末注有:“谨以此文贺『晚晴小筑』即将启用”字样。)




欢迎
  • 联系电话
    0571-85066824; 13372558589
  • 邮箱
  •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远洋国际中心C座1905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