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陈向宏团队(顶度集团)旗下机构
北京杨梅竹斜街的有机更新之路

2021-8-25 20:05| 发布者: 浙江旅科院| 查看: 1286| 评论: 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要求“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这为推进街区更新、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供了政策指引。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使其重新融入当代城市生活,是实现街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01.走进杨梅竹斜街
杨梅竹斜街,位于宣武区东北部,大栅栏街道办事处辖域东南侧,全长496米,宽5.5米。明代,这条街因其走向得名“斜街”。民国时期,曾是有名的书局一条街,世界书局等七家响当当的书局都在此开设。梁诗正、鲁迅、沈从文等名人云集,许多建筑留下了名人的印迹。
杨梅竹斜街区位
杨梅竹斜街的旧貌与新颜

02.杨梅竹斜街的有机更新

2012年,政府、开发商、景观设计师等多方协作,开启了杨梅竹斜街的改造工作。这是北京市第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作的项目。杨梅竹斜街更新分3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是2012年启动的杨梅竹斜街环境更新,第2阶段是2015年启动的杨梅竹斜街66-76号杂院公共空间营造项目,第3阶段是2019年启动的杨梅竹斜街智慧人本空间改造。1阶段一:环境更新
2012年4月始,从街道立面、交通、绿化、铺装、市政设施、照明等13个方面对杨梅竹斜街环境进行有机更新,一改往日大拆大建、自然腾退的形式,保留了大量当地居民。
# 整治措施
利用保留、叠加、删除、置换、覆盖、延伸、嵌入及编制等多种方法,对建筑立面及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更新改造。
——保留:尊重现存的生活方式,保留并鼓励居民自发利用设计的平台摆放植物形成屋前小花园,装点他们的生活环境,培育居民热爱并自觉维护街道环境的习惯。
——置换:将拆除违章建筑释放的空间置换成绿植或公共空间,提升区域环境舒适度。
#历史建筑铺装设计
通过深灰浅灰不同颜色的仿古砖,将具有历史特征的建筑立面,逐渐被淡忘的名字拼于地面,提供一种可触摸的历史肌理,唤醒人们对北京生活连贯性的触感与情感记忆。
历史建筑铺装设计
#注重历史氛围的营造
在建筑修缮利用中,充分挖掘杨梅竹斜街历史文化元素,注重历史氛围的营造。业态引入时,考虑街区在民国时期多与出版、印刷有关,曾书局林立,因此,在商业业态引入上也多与之相关,向大众呈现街区的历史文化元素与功能。

杨梅竹斜街的模范书局,曾是民国时期的出版社、“彝宝斋南文具店”旧址。
#文化创意引导下的商业经营
杨梅竹斜街一改一般仿古修缮和简单引入普通商业经营的方式,把文化创意引入作为街区复兴的推动力。杨梅竹斜街项目通过参与各种文化创意活动,塑造文化品牌效应,如连续4年参与北京国际设计周。业态招引中,以安静又有文化品质的业态为主,并延续过去半商业半居住的特点。同时,其将招商对象按优先程度分为ABC类,按分类邀请商户前来开店,并据评分收取不同租金。

 位于杨梅竹斜街26号Triple-Major,从传统中药理念出发,将设计、独立、出版、家具、展览、互动项目等融为一体,以反传统、话题性的手法打造新式零售空间模式。
# 零散建筑的利用
在不改变老房屋框架等原始构建的基础上,在建筑内部通过整合保温、门窗、电线、水管等,创造满足现代生活实用标准的建筑空间。杨梅竹斜街72号院是“内盒院”的第一个试点。为保留大杂院这种具有历史记忆的空间形态,在腾退的空间中植入微型艺术馆和图书馆,改善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条件,强化居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内盒院”
“微杂院”
# 公共设施的改善
通过创意设计改善公共设施;对具有公共活动潜力的城市节点空间进行更新利用,如设计“胡同互动墙”、“修车小铺”;引入具有设计感的城市家具来提升胡同环境品质等。

“胡同里的微公园”建设前后
 “胡同互动墙”和“修车小铺”
2阶段二:66-76号杂院公共空间营造
2015年,开启了杨梅竹斜街第二阶段的更新改造——66-76号杂院公共空间的营造。这是一个在数百年里由各种建筑“扩张与挤压”形成的一条长度 66m 的不规则空间,其中最宽处不足 4m,最窄处为 1m,实际上是一个由5 户居民共享的通道。这5户居民的共同特点是喜欢种花。因此,经调研、反复衡量居民的生存逻辑与趣味爱好,最终决定以夹道 5 户 20余位居民建立“共享花草堂”的手段介入社区。
同时,考虑居民所需所求,设计师决定每年和居民一起做展览,如2017年,选定了几位种植达人,策划了种植展。通过对花草种植的共同爱好打破邻里藩篱,通过美好生活的分享体验到对社区的归属感,使居民作为街区主体时拥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自豪感。

实践装置作品《安住·平民花园》(2016 年),讲述无界景观工作室 2015 年初参与的杨梅竹斜街 66—76 号夹道改造的实践过程。
《3岁·胡同花草堂》(左)和《杨梅竹花草堂2017》之“众瓜得瓜众豆得豆”种植展(右)
3阶段三:智慧人本空间改造
第1阶段和第2阶段主要是街面流线和院落的改造。2018年,杨梅竹斜街开启了从胡同花草堂分享、居民自发的这种形式进入到第3阶段智慧人本空间的改造。
这个阶段将涉及更多的公共空间,室内室外院落形成一个大的空间,为整条街提供一个公共的区域,进一步挖掘杨梅竹斜街内涵,发展当地居民智慧生活方式,提升人文智慧空间,也将进一步突出胡同种植达人的试点示范作用。更加突出历史建筑,但是不以常规雕塑的形式,仅考虑在历史建筑的门前做一些小的雕刻,小的提示。
03.启示
北京杨梅竹斜街的有机更新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最大限度保护历史遗存、传承历史文脉与营造特色历史氛围、居民自愿参与来解决人口疏散和房屋腾退问题、着眼腾退后城市空间的利用、引入优质商业业态、创新街区新环境、保留市井生活“烟火气”等做法,实现“空间改造—公益社区—大众共建”的发展,这是历史街区实现有机更新的良性之路。

参考内容:1.小喵奇谈,北京未经拆迁和疏解的杨梅竹斜街,原住民和文化创意混成一体2.杨梅竹斜街:可持续发展下的城市再更新3.谢晓英,北京杨梅竹斜街环境更新及夹道公共空间营造项目4.段文,文化创意引导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以北京杨梅竹斜街为例5.谢晓英,北京大栅栏片区杨梅竹斜街环境与立面整治6.温宗勇,杨梅竹斜街的前世今生——城市软性发展的更新模式探索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梁越编辑/版丨Miya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相关事宜可联系我们。







欢迎
  • 联系电话
    0571-85066824; 13372558589
  • 邮箱
  •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远洋国际中心C座1905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