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文旅消费持续升级的背景下,县域旅游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激活区域文化活力的重要引擎。河北大名县以“颜值出圈、善意服务、公共配套加持、全民营销传播” 为基础,构建 “政府 - 市场 - 社会” 三维协同 + 数字赋能的 “大名模式”,实现了从传统县域到文旅热门地的跨越 ——2024 年累计接待游客 630.95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占 GDP 比重达 18%,新增就业岗位 1.2 万个。这一模式不仅为自身注入发展动能,更成为县域旅游可借鉴的样本。深入剖析大名模式的逻辑与实践,能清晰把握县域旅游的发展趋势,并为未来方向提供思考。

一、大名模式的核心逻辑:三维协同与数字赋能的深度融合
大名县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构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数字赋能” 的完整生态,打破了县域旅游 “单打独斗” 的传统困境,形成多主体共生共荣的格局。
(一)政府:从“管理者” 到 “生态构建者” 的角色跃迁
政府的核心作用在于搭建框架、整合资源、保障落地,避免“越位” 与 “缺位”。大名县成立由县委书记挂帅的文旅发展领导小组,建立 “每周调度、每月观摩、季度考核” 机制,推动各职能部门协同联动,确保顶层设计穿透到执行层面;在资源整合上,创新 “文物保护 + 旅游开发” 模式,将分散的古城资源、文化遗址打包,通过 “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专业团队出运营” 的合作方式,实现 “保护与开发” 双赢;在服务供给上,精准匹配游客需求,开通免费景区直通车、环线公交,组建高素质志愿者队伍,发放精美伴手礼,以 “善意服务” 提升游客体验。
(二)市场:从“单一开发” 到 “生态共生” 的业态进化
市场主体是县域旅游的“活力源泉”,大名县通过业态创新、模式突破,让企业从 “被动参与” 变为 “主动创造”。在业态上紧扣年轻化需求,推出 VR 沉浸式体验、古城剧本杀、汉服换装、达人演唱会等潮流项目,同时激活夜间经济,打造大名集荟夜市、宋街、D6 街区灯光秀等场景,满足 “白天游景、夜晚消费” 的全时段需求;在商户合作上,采用 “免租金 + 营业额分成” 模式,降低中小商户入驻门槛,同时通过 “优胜劣汰” 机制保障服务质量,形成 “企业 - 商户” 共生链条;在产业链延伸上,以旅游流量带动农产品增值,开发 “大名五宝”(小磨香油、草编、芝麻焦饼等)伴手礼,通过景区直营店、直播带货拓宽销路,实现 “文旅 + 农业” 的跨界融合。
(三)社会:从“旁观者” 到 “共建者” 的主体觉醒县域旅游的生命力在于“全民参与”,大名县通过激活乡贤力量、深化居民参与、强化情感认同,让 “文旅发展” 成为全民共识。一方面,成立自媒体协会与公益宣传团队,动员本地达人通过短视频、直播宣传家乡,形成 “全民营销” 的传播矩阵;另一方面,通过 “每周调度会公开进展”“游客诉求快速响应” 等机制,让居民感受到 “文旅发展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甚至成为《久闻大名》情景剧的群众演员,从 “旁观者” 变为 “代言人”;同时,通过掌灯仪式、古城徒步等活动营造社区文化氛围,强化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 “共建共享” 的良性循环。
(四)数字赋能:从“传统服务” 到 “智慧升级” 的技术支撑数字化是大名模式的“加速器”,通过技术应用实现旅游服务的全面升级。在场景打造上,推出数字府衙、全息影像灯光秀,让游客通过科技感受古城文化;在服务保障上,利用数字化手段优化公交调度、景区人流监测,结合气象服务保障提升游览安全性;在营销传播上,搭建 “社交媒体 + 传统媒体” 的数字化矩阵,通过精准投放触达目标客群,同时举办 “我上大名府” 旅拍大赛、拍摄微短剧《乡愁》,让数字内容成为 “种草” 利器。

二、从大名模式看县域旅游的五大发展趋势
大名模式的实践,折射出当前县域旅游从“资源驱动” 向 “生态驱动”、从 “观光消费” 向 “体验消费”、从 “政府主导” 向 “多元协同” 的转型趋势,具体可概括为五大方向:
(一)协同化:从“单一主体” 到 “三维联动” 的治理升级传统县域旅游多依赖政府投入或企业单打独斗,易出现“政府管不好、企业做不大” 的困境。而大名模式证明,“政府 - 市场 - 社会” 三维协同是县域旅游的核心趋势—— 政府负责 “搭台”(政策、资源、保障),市场负责 “唱戏”(业态、运营、盈利),社会负责 “填色”(参与、传播、认同)。这种协同不是简单的 “分工”,而是 “共生”:政府的资源整合为市场提供空间,市场的盈利为社会创造就业,社会的参与为文旅注入温度。未来,县域旅游的竞争将不再是 “单点资源” 的竞争,而是 “协同生态” 的竞争。
(二)体验化:从“观光打卡” 到 “沉浸式共鸣” 的消费升级随着文旅消费从“走马观花” 向 “深度体验” 转变,“沉浸式场景 + 情感连接” 成为县域旅游的破局关键。大名县通过弘敬格掌灯仪式、《久闻大名》情景剧、围炉煮茶、长桌宴等场景,让游客从 “看古城” 变为 “走进古城生活”;通过 “大名礼物”“伴手礼发放” 等细节,构建情感纽带,让游客 “带走回忆”。这印证了 **“体验化是县域旅游的核心吸引力”** :未来,单纯的 “自然风光 + 历史建筑” 已难以满足需求,县域旅游需挖掘本土文化内核,通过 “场景营造 + 情感互动”,让游客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形成 “来了还想再来” 的复购逻辑。
(三)数字化:从“工具应用” 到 “全链赋能” 的技术渗透数字化不再是县域旅游的“加分项”,而是 “必备项”。大名县的数字府衙、VR 体验、数字化营销,只是数字化应用的初级阶段;未来,数字化将渗透到县域旅游的全链条:在开发端,通过元宇宙、幻影成像还原历史场景;在运营端,通过智慧景区系统实现 “预约、导览、消费” 一站式服务;在营销端,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客群,实现 “千人千面” 的内容推送。“数字化赋能全链条” 是县域旅游的必然趋势,它能破解县域“资源分散、服务滞后、营销低效” 的痛点,让小县域也能撬动大市场。
(四)全民化:从“政府主导” 到 “共建共享” 的主体扩容县域旅游的根基在“本地”,只有让居民从 “受益者” 变为 “共建者”,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名县通过 “自媒体协会动员”“居民参与情景剧演出”“志愿者服务” 等方式,让全民成为文旅发展的 “合伙人”;通过 “免租金 + 分成” 模式,让中小商户共享流量红利。这体现了 “全民化是县域旅游的可持续动力”:未来,县域旅游需建立 “利益共享机制”(如居民分红、商户扶持)和 “参与机制”(如意见征集、志愿活动),让 “文旅发展” 与 “本地民生” 深度绑定,避免 “旅游火了,居民怨了” 的矛盾。
(五)品牌化:从“无牌散战” 到 “精准破圈” 的营销升级县域旅游往往面临“有资源、没名气” 的困境,而品牌化营销是 “出圈” 的关键。大名县通过 “事件营销 + 内容矩阵 + 跨界联动” 的组合拳,快速打响 “久闻大名” 品牌:以古城徒步走、电音泼水节、“大名集荟” 等事件制造声量;以旅拍大赛、微短剧、外籍达人体验等内容持续 “种草”;以 “亚洲旅行商中国行”“少林武术交流” 等跨界活动拓展客群。这说明 **“品牌化是县域旅游的流量密码”** :未来,县域旅游需摆脱 “大水漫灌” 的传统营销,围绕 “本土特色 IP”,搭建 “线上 + 线下” 的营销矩阵,实现 “精准破圈、持续传播
”。

三、县域旅游的未来发展路径:以大名模式为鉴,走差异化、可持续之路
大名模式虽可借鉴,但并非“万能模板”。未来,县域旅游需在 “复制经验” 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走 “差异化、可持续” 的发展之路。
(一)深化协同机制,避免“协同流于形式”部分县域在学习“三维协同” 时,易出现 “政府越位、市场缺位、社会失位” 的问题:要么政府包揽一切,企业缺乏活力;要么企业过度逐利,忽视文化保护。未来,县域需建立 “常态化协同平台”,明确政府、市场、社会的权责边界 —— 政府聚焦 “规划、监管、保障”,不干预企业具体运营;市场聚焦 “业态创新、盈利创造”,兼顾文化保护;社会聚焦 “参与、监督、传播”,通过 “居民议事会”“商户联盟” 等机制,让协同从 “会议层面” 落到 “实践层面”。
(二)挖掘本土 IP,拒绝 “同质化复制”当前,不少县域盲目模仿“古城、古镇、花海” 等模式,导致 “千县一面”。大名县的成功,在于挖掘 “古城文化” 这一独特 IP,通过情景剧、掌灯仪式等方式实现差异化表达。未来,县域旅游需深度梳理本土资源:有历史底蕴的,可挖掘 “非遗 + 文旅”(如南乐县的仓颉文化);有生态优势的,可打造 “乡村度假 + 康养”;有产业基础的,可开发 “工业旅游 + 研学”。“找到自己的特色 IP,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 ,这是县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三)科技赋能升级,兼顾“技术与温度”数字化不是“技术堆砌”,而是 “以技术服务人”。未来,县域旅游在推进数字化时,需避免 “重技术、轻体验”:比如,智慧导览系统需兼顾老年人使用习惯,元宇宙场景需融入本土文化元素,不能为了 “科技感” 而丢失 “人情味”。同时,要警惕 “过度商业化”—— 大名县的 “善意服务”(免费直通车、志愿者)之所以打动人,正是因为它传递了 “温度”;未来,县域旅游需在 “科技效率” 与 “人文温度” 之间找到平衡,让技术服务于 “更好的体验”,而非替代 “人的互动”。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平衡“开发与保护”县域旅游的可持续性,在于“保护优先、开发适度”。大名县的 “文物保护 + 旅游开发” 模式,为历史资源丰富的县域提供了借鉴:在开发前,需做好文物普查与生态评估;在开发中,需控制游客容量,避免过度商业化破坏文化肌理;在运营中,需推动 “绿色旅游”(如新能源接驳车、可降解旅游用品),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未来,“可持续发展” 将成为县域旅游的重要评价标准,只有平衡 “开发与保护”,才能实现 “文旅长青”。
四、结语
大名模式的实践证明,县域旅游并非“小打小闹”,而是能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激活文化活力、实现乡村振兴的 “大引擎”。从大名模式中提炼的 “协同化、体验化、数字化、全民化、品牌化” 趋势,为县域旅游指明了方向;而未来的发展,更需在 “借鉴经验” 的基础上,深耕本土特色、兼顾科技与温度、平衡开发与保护。对于更多县域而言,不必盲目复制“大名模式”,但可学习其 “生态构建” 的思维 —— 找到自己的核心资源,搭建多元协同的机制,用体验打动游客,用温度留住人心。唯有如此,县域旅游才能真正从 “崛起” 走向 “长盛”,成为中国文旅发展的 “毛细血管” 与 “活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