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陈向宏团队(顶度集团)旗下机构
中国旅游新业态的案例研究 ——基于阿那亚、麓湖、宫宴等典型项目的深度分析 ...

2025-8-4 14:0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 评论: 0

 

1.引言

中国旅游业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经历了疫情冲击后的强劲复苏,这个曾经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特征的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体验经济转型,从标准化产品向个性化服务升级,从功能性消费向情感性消费演进,中国旅游业正在重新定义自身的价值创造逻辑。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4》,2024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6.15亿人次,同比增长14.8%,国内旅游花费5.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1]。这些数字背后,反映的不仅是市场规模的恢复和增长,更是消费结构和需求模式的深刻变化。人均每次旅游消费达到1024.04元,创历史新高,表明消费者对旅游品质的要求正在不断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旅游消费的主体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一方面,市场下沉趋势明显,低线城市、县域和农村居民成为旅游消费的新增长点,农村居民对全国出游人次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4.7%[1]另一方面,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消费群体正在重新定义旅游的内涵,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观光体验,而是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情感共鸣和社交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文旅项目应运而生。从秦皇岛的阿那亚到成都的麓湖,从杭州的宫宴到全国多地的"消失的法老",从唐山宴到烟台山历史文化街区,这些项目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创新的运营理念和卓越的市场表现,成为中国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典型代表。

阿那亚从一个"不良资产"蜕变为年销售额30亿的爆款项目,其成功的核心在于从传统地产开发转向"服务+社区+文化"的复合盈利模式[2]。麓湖CPI"有中国艺术特色的民宿"为定位,2024年国庆假期客流量达约10万人次,同比增长170%[3]。宫宴通过"妆造+表演+餐饮"的沉浸式体验,客单价比普通餐厅高30%200%,却获得了年轻消费者的热烈追捧[4]

这些项目的成功并非偶然,它们共同反映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几个重要趋势:第一,从产品导向向体验导向转变,消费者更加重视旅游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满足;第二,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变,差异化和独特性成为项目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第三,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文旅项目不再仅仅提供住宿或观光服务,而是构建完整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态;第四,从短期交易向长期关系转变,通过社群运营和持续服务建立用户黏性。

本报告选择这些典型项目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深度案例分析,揭示中国旅游新业态的发展规律和成功要素,为行业从业者和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我们将从产业变化、消费特征、项目案例、投资趋势、年轻人影响、情绪价值等多个维度,全面解析中国旅游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同时,本报告也将关注这些变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日趋成熟,这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新一代消费者成长于数字化时代,他们对品质、个性、体验的追求,正在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升级。文化自信的增强和传统文化的复兴,为文旅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科技进步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旅游体验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回答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中国旅游产业正在发生哪些根本性变化?新兴文旅项目的成功密码是什么?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如何重塑旅游供给?情绪价值如何成为旅游项目开发的新指南?中小型投资项目为何更受市场青睐?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关系到单个项目的成败,更关系到整个行业的未来走向。在全球旅游业面临深刻变革的今天,中国旅游业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和参考价值。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新业态案例的深度研究,能够为推动中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2.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变化

2.1 产业规模与结构的深度调整

中国旅游产业在2024年展现出强劲的复苏态势,但这种复苏并非简单的数量回归,而是伴随着深刻的结构性调整。从宏观数据来看,2024年国内旅游人数56.15亿人次的背后,隐藏着消费主体、消费方式、消费偏好的全面变化。

最显著的变化是市场下沉趋势的加速。传统上,一、二线城市居民是旅游消费的主力军,但2024年的数据显示,低线城市、县域和农村居民正在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增长极。农村居民国内出游12.45亿人次,占比达到22.17%,其出游增速比城镇居民高1.9个百分点[1]。这一变化的深层原因在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能力和意愿都在显著增强。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市场下沉不仅体现在客源地的变化上,也体现在目的地的多元化上。过去,热门旅游城市往往集中在少数几个知名目的地,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小众目的地开始受到关注。县域旅游、乡村旅游、小镇旅游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这种变化反映了消费者对旅游体验多样性和独特性的追求,也为更多地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机遇。

从消费结构来看,旅游消费正在从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传统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家什么都不知道"的观光模式正在被深度体验、文化沉浸、情感共鸣的新模式所取代。消费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景点打卡,而是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体验、情感满足和精神享受。这种变化推动了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也催生了大量以文化体验为核心的新业态。

2.2 从功能消费向情感消费的转变

中国旅游消费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观念变革。过去,旅游主要被视为一种功能性消费,消费者关注的是性价比、便利性、安全性等基本要素。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求旅游的情感价值和精神满足,愿意为独特的体验和情感共鸣支付溢价。

这种变化在年轻消费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根据英敏特《2024中国旅游度假趋势》报告,消费者对于旅游体验展现出多层次的需求,尤其是在人文体验方面的需求日益提升[5]。他们期待能够深度探索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历史民俗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享受旅途中与人交流和陪伴的温馨时光。

这种从功能消费向情感消费的转变,催生了大量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旅游产品。比如,各地兴起的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通过场景重现、角色扮演、互动参与等方式,让游客获得强烈的情感共鸣。再比如,以"疗愈旅游"为代表的新兴业态,专门针对现代人的心理压力和情感需求,提供放松、减压、治愈的旅游体验。

2.3 科技赋能下的产业数字化转型

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旅游业的生产方式、服务模式和消费体验。从"智慧旅游""数字文旅",从虚拟现实到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产品创新方面,VR/AR技术的应用让旅游体验突破了时空限制。以"消失的法老"项目为例,通过业界领先的VR技术和大空间娱乐体验技术,为观众打造了一个45分钟的古埃及金字塔探秘之旅,让游客能够穿越到4500年前,探索从未向公众开放的神秘区域[6]。这种技术创新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容,也大幅提升了体验的沉浸感和震撼力。

在服务模式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使得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行为、偏好特征、消费习惯等数据,为每个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推荐和服务方案。这种精细化服务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在管理运营方面,数字化平台的建设让旅游企业能够实现更加精细化的管理。从客流监控到资源配置,从安全管理到营销推广,数字化工具为旅游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数字化管理能力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2.4 文旅融合的深度发展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是近年来中国旅游业最重要的趋势之一。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政府层面的机构整合和政策协调,更体现在市场层面的产品创新和业态升级。文化为旅游注入了灵魂,旅游为文化提供了载体,两者的深度融合正在创造出巨大的市场价值。

在产品层面,文旅融合催生了大量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从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到古镇的沉浸式演出,从非遗技艺的体验课程到传统节庆的现代演绎,文化元素正在成为旅游产品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要素。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文化体验的需求,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空间层面,文旅融合推动了大量文化旅游综合体的建设。这些项目往往集文化展示、旅游体验、商业服务、休闲娱乐于一体,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旅游生态系统。比如,唐山宴作为全国最早的文旅商综合体示范项目,集特色餐饮、民俗传承、文化展示、休闲观光、研学实践于一体,自2018年开业以来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余万人[7]

在运营层面,文旅融合要求企业具备更强的内容创造能力和文化运营能力。传统的旅游企业往往专注于硬件设施和基础服务,但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具备文化内容的策划、制作、传播能力,需要能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旅游产品。

2.5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践行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中国旅游业正在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转变,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环境保护方面,也体现在社会责任和文化传承方面。

在环境保护方面,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开始采用绿色建筑、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环保技术和理念。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体现了行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同时,游客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具有环保理念和实践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在社会责任方面,旅游业正在更加注重对当地社区的积极影响。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成为越来越多旅游项目的重要目标。特别是在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领域,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社区发展、如何让当地居民分享旅游发展的成果,成为行业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文化传承方面,旅游业正在成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力量。通过旅游开发,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民俗文化、历史建筑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同时,旅游也为这些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些变化表明,中国旅游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全方位的转型升级。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从同质化竞争到差异化发展,从单一功能到复合功能,从短期交易到长期关系,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也重新定义了旅游业的价值创造逻辑。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能够准确把握变化趋势、积极适应市场需求、持续创新产品服务的企业和项目,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 旅游消费新特征分析

3.1 消费主体的代际更替与需求分化

中国旅游消费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代际更替。以Z世代(19952010年出生)和千禧一代(19801995年出生)为代表的年轻消费群体,正在成为旅游市场的主导力量。这一群体的消费特征、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与传统消费者存在显著差异,正在重新塑造整个旅游市场的供需格局。

根据英敏特的调研数据,18-24岁消费者出境旅游的参与意愿比2023年上涨2%,彰显了年轻人对探索未知世界的热切渴望[5]。但与此同时,这一群体拥有超过10,000元年度休闲旅游预算的比例远低于平均水平,这表明中国年轻消费者虽然向往高品质旅游体验,但预算相对有限。这种"高期望、低预算"的矛盾,推动了旅游市场向高性价比、个性化、体验式产品的转变。

更为重要的是,年轻消费者的旅游动机正在呈现独特变化。旅游已不再只是单纯的逃离日常生活,而是成为他们拥抱自然、寻求同好伙伴陪伴和情感共鸣的重要途径。近80%Z世代希望将旅行视为刚需,成为一种长期的生活消费活动[5]。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得旅游从偶发性消费转向常态化消费,从奢侈品消费转向必需品消费。

与此同时,“一老一小”群体也成了国内旅游的亮点和重点。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0亿人,人口老龄化率达到22.0%45岁以上的中老年旅游者合计出游11.94亿人次,占据了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36.81%[1]。新一代老年人平均每年进行8次国内旅游,每次旅行花费在数千元以上,84%的老年游客希望享受更好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这一群体具有时间充裕、消费能力强、品质要求高的特点,为旅游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儿童和青少年市场方面,14岁及以下青少年旅游者迅速增加,青少年研学旅行需求持续增长。家长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旅行来帮助孩子们认识世界、拓宽视野和增长知识。重要研学旅游城市曲阜在2024年上半年共接待青少年研学136.7万人次,同比增长24.3%[1]。这种趋势推动了研学旅行、亲子旅游、教育旅游等细分市场的快速发展。

3.2 消费行为的个性化与社交化

现代旅游消费者的行为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个性化和社交化成为两个最显著的特征。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标准化的旅游产品,而是追求能够体现个人品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独特体验。

在个性化方面,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定制化需求日益强烈。他们希望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时间安排、预算水平等因素,获得量身定制的旅游方案。这种需求推动了定制旅游、小众旅游、主题旅游等新兴业态的发展。比如,针对摄影爱好者的摄影旅游、针对美食爱好者的美食旅游、针对户外运动爱好者的探险旅游等,都体现了消费者对个性化体验的追求。

在社交化方面,旅游正在成为消费者社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旅游体验的分享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也使得旅游消费具有了更强的社交属性。消费者不仅关注旅游体验本身,也关注这种体验在社交网络中的表现效果。"打卡"文化的兴起,反映了旅游消费的社交化趋势。

这种社交化趋势也推动了旅游产品向"网红化"方向发展。那些具有独特视觉效果、强烈情感冲击、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传播,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比如,阿那亚的孤独图书馆、麓湖的艺术装置、各地的网红民宿等,都是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而走红的典型案例。

3.3 消费时空的碎片化与高频化

传统的旅游消费往往具有明显的时间集中性和空间远距离性特征,消费者通常会选择在节假日进行长距离、长时间的旅游活动。但现在,旅游消费正在呈现出碎片化和高频化的新特征。

在时间维度上,周末游、微度假、城市漫步等短时间旅游活动快速增长。2024年清明节、劳动节和端午节小长假期间,80.1%的周边游客有2次以上出游体验,64.7%的周边游客累计出游时长为2天以内[1]。周末仅占全年时间的28.6%,但周末游却占全年国内旅游人数的41.1%,短时、近程、高频是周末游的显著特征。

在空间维度上,近程旅游、本地旅游、城市旅游成为主流。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2024年近程的省内旅游客流占到了全部国内旅游客流的74.9%,而远程的省际旅游客流仅占

25.1%[1].消费者更倾向于在居住地周边寻找旅游体验,这种趋势推动了城市休闲、乡村旅游、周边游等业态的快速发展。

这种碎片化和高频化的消费模式,对旅游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产品需要更加灵活、便捷、易达,能够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的旅游需求。同时,这也为旅游企业提供了新的商业机会,通过提供高频次、小规模的旅游服务,可以建立更加稳定的客户关系和收入来源。

3.4 消费决策的情感化与价值化

现代旅游消费者的决策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过去,消费者主要基于价格、便利性、安全性等理性因素进行决策,但现在,情感因素和价值认同在消费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情感层面,消费者更愿意为能够带来情感满足和精神享受的旅游体验支付溢价。他们追求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移动,更是心理状态的转换和情感需求的满足。比如,疗愈旅游的兴起,就是消费者对情感需求的直接反映。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希望通过旅游获得放松、减压、治愈的效果。

在价值层面,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旅游消费与个人价值观的匹配。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理念相符合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比如,环保意识强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生态旅游产品;文化认同感强的消费者更喜欢文化旅游体验;社会责任感强的消费者更支持那些具有公益属性的旅游项目。

这种情感化和价值化的消费决策,推动了旅游产品向更加注重情感体验和价值传递的方向发展。旅游企业不仅要提供优质的硬件设施和基础服务,更要能够创造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

3.5 消费支付的数字化与便利化

数字支付技术的普及和完善,正在深刻改变旅游消费的支付方式和消费体验。移动支付、数字货币、无接触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不仅提高了支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也为旅游消费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国内旅游市场,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完成从预订到支付的全流程操作,大大提高了消费的便利性。同时,数字支付也为旅游企业提供了更加精准的用户数据,有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和行为模式。

在入境旅游市场,支付便利化政策的推出为外国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消费体验。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10月,境外银行卡线下交易笔数、交易金额分别同比增长显著[8]。这种支付便利化不仅提升了外国游客的消费体验,也为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6 消费内容的文化化与体验化

现代旅游消费者对旅游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观光体验,而是追求更加丰富、深入、有意义的文化体验。这种变化推动了旅游产品从观光型向体验型、从浅层次向深层次、从标准化向个性化的转变。

在文化体验方面,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45.5%的游客重视行程中的美食体验,59.2%的游客愿意在旅行中更加深入了解目的地美食文化[1]。这种对文化体验的追求,催生了大量以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品,如文化主题酒店、传统技艺体验、历史文化街区等。

在体验深度方面,消费者希望能够获得更加沉浸式、互动式的旅游体验。他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而是希望能够深度参与、亲身体验、情感共鸣。这种需求推动了沉浸式旅游、体验式旅游、参与式旅游等新兴业态的发展。

这些消费特征的变化,不仅反映了消费者需求的升级,也为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那些能够准确把握这些变化趋势,积极适应消费者新需求的旅游企业和项目,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未完待续)

本报告由 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整理,转载联系小编

欢迎
  • 联系电话
    0571-85066824; 13372558589
  • 邮箱
  •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祥生中心6幢303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