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陈向宏团队(顶度集团)旗下机构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文化 IP 驱动的文旅产业创新范式

2025-6-22 21:2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0| 评论: 0 |原作者: 希夷

一、引言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与人民的精神家园,正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关键领域。文旅演艺产业作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新兴业态,承载着传承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作为中国文旅演艺产业的创新标杆,其成功实践不仅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更为文化强国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报告深度剖析该项目的开发模式、运营机制、文化价值及社会影响,旨在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引。
二、项目概述 (一)项目背景与目标《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于2016年11月签约启动,历经近5年筹备建设,于2021年6月6日正式开城迎客。作为河南省A类重点项目工程,其目标是通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提升河南在全国乃至全球文化旅游格局中的地位。 (二)项目规模与特色1. 土地规模与空间布局 :总占地面积622亩,约合41.5万平方米,采用棋盘式格局设计,分为56个功能各异的空间,融合古代里坊制城市规划理念,构建出独特的空间序列,为游客提供迷宫式的探索体验。2. 建筑规模与特色 :核心建筑为单边长328米、高15米的巨型城廓,其东墙是世界单面最长的人工夯土墙,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涵盖21个剧场、配套服务设施等,大量运用传统建筑元素,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3. 演出规模与配置 :拥有21个剧场,包括3大主剧场和18个小剧场,总演出时长700分钟,可同时容纳近万名观众,演员规模近千人,由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生和经培训的当地村民构成。 (三)投资与回报预期建业集团作为主要投资方,投入60亿元巨资。鉴于文旅项目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的特点,预计投资回收期为20 - 25年。项目运营成本高,主要源于人力、剧场维护及高科技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支出。 三、项目开发模式与创新亮点 (一)棋盘式格局设计项目打破传统文旅项目单一线性游览路线的局限,采用棋盘式格局设计,将56个空间按照功能与主题有机排列。这种设计灵感源于中国古代里坊制城市规划,既体现了中华文化 “天圆地方” 的宇宙观念,又为游客创造了丰富多变的探索路径。游客在空间转换中,仿佛穿越不同时空,每一步都可能邂逅新的场景与故事,极大地增强了游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感。
(二)文化主导的开发理念1. 内容驱动的开发流程 :摒弃传统商业地产开发以商业或娱乐设施为核心的模式,确立文化主题和艺术内容的首要地位,根据内容需求进行空间设计与设施配置,确保项目文化品质与艺术水准。2. 创作理念的引领作用 :王潮歌导演提出的 “以敬畏之心,以当代精神,书写黄河边的‘史记’,麦浪上的‘离骚’” 的创作理念贯穿项目开发全程,为项目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 (三)沉浸式体验的空间营造项目创新性地突破传统剧场观演模式,打造全方位沉浸式体验空间。56个空间相互连通、有机结合,实现演出空间、生活空间与历史空间的无缝融合。1. 多场景体验示例 :游客可以在 “麦田” 中亲身感受农耕文明的质朴与厚重,在 “李家村” 中体验历史苦难,领悟河南人民在困境中的坚韧与不屈,在 “火车站” 中穿越时空,见证时代的变迁,在 “红庙学校” 中回忆纯真的童年时光。2. 互动性体验增强 :在 “李家村” 剧场,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跟随演员穿梭于不同场景,成为故事的一部分,亲身体验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历史场景,这种深度参与让观众对历史的感悟更加真切。 (四)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 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巧妙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艺术表达与文化传承助力。
1. 灯光系统创新 :在 “乾台” 户外空间,隐藏上万台定制灯具,其工艺与应用标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通过精准的灯光控制,实现白天与夜晚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转换,为游客带来震撼的视觉享受。2. 多技术综合运用 :综合运用声光电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如在舞台设计中采用大型机械装置、全息投影、环绕音响等手段,创造出时空穿越等奇幻艺术效果,提升演出的观赏性与感染力。 四、功能分区规划 (一)核心剧场区 1. 区域概况 :占地面积约300亩,包含21个大小不一的剧场,是项目的核心演出场所。2. 主剧场特色 : 幻城剧场 :最大的剧场,可容纳近3000人,呈L型布阵,采用坐定式观演模式,结合河南历史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现从远古文明到现代发展的宏大文化史诗,服装道具精美,演员阵容庞大,演出水准达国际先进水平。 李家村剧场 :以1942年河南大饥荒为主题,采用沉浸式演出模式,观众跟随演员移动,真实还原历史场景与生活用品,通过细腻情感表达与真实历史再现,让观众深刻感受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可贵。 火车站剧场 :圆形设计,舞台镶嵌四周墙壁,台口仿洛阳龙门石窟,观众坐于中央,演员在观众席表演,营造独特的观演关系与时空穿越感。 3. 小剧场亮点 :18个小剧场分布在56个空间中,各具特色,如候车大厅剧场还原上世纪火车站候车场景,唤起时代记忆;红庙学校剧场再现乡村学校生活,重温童年回忆,涵盖河南历史文化的多个方面。 (二)服务配套区 1. 功能布局 :占地面积约100亩,涵盖餐饮、购物、休息等配套服务设施。2. 餐饮服务特色 :设置特色餐厅、茶铺、小食店等,提供河南特色美食与传统小吃。如豫菜馆供应糖醋鲤鱼、道口烧鸡等传统菜肴;农家乐打造乡村生活氛围,提供农家风味;茶铺与小食摊点满足游客休闲餐饮需求,增添生活气息。3. 购物服务特色 :包含文创店、非遗店、纪念品店等,销售与项目主题相关的文创产品与纪念品。如 “非遗里的河南” 主题店铺展示销售朱仙镇木版年画、罗山皮影等非遗产品;与河南博物院合作的 “豫来遇潮” 快闪店,销售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4. 休息服务特色 :配备游客服务中心、休息区、卫生间等便民服务设施,设计充分考虑文化主题与艺术风格,与项目整体风格保持一致。
(三)办公酒店区 1. 功能布局 :占地面积约80亩,包括项目管理办公区与主题酒店。2. 办公区作用 :为项目运营管理提供办公场所,保障项目的日常管理与运营决策。3. 酒店特色 :主题酒店设计与项目文化主题紧密相连,客房装修、服务设施彰显文化特色。客房分为 “麦田客房”“村落客房”“文人客房” 等主题类型,配备完善的服务设施,如餐厅、会议室、健身房、SPA 等,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住宿体验与全方位服务。
(四)城市广场区 1. 功能布局 :占地面积约100亩,作为项目入口与游客集散场所。2. 景观特色 :包括入口广场、景观广场、百亩麦田等。百亩麦田一年两季种植麦子与高粱,体现河南农业特色,成为项目重要景观与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景观效果,为游客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
(五)停车服务区 1. 功能布局 :占地面积约40亩,为游客提供停车服务。2. 设计特点 :设计大型停车场,可同时容纳数千辆车辆停放。在设计上充分考虑游客便利性与安全性,合理规划停车布局与交通流线,方便游客快速停车与离场。 五、设计理念与空间动线设计 (一)整体设计理念 1. 文化传承与现代表达 :深入研究河南历史文化,从黄河文明、农耕文化、中原文化等维度提取元素。建筑设计上采用传统元素与现代工艺结合,如328米长的夯土墙,既致敬传统建筑文化,又符合现代建筑标准;空间布局运用里坊制理念,体现 “天圆地方” 观念,丰富游客探索体验。2. 沉浸式体验设计 :打破舞台与观众席界限,采用 “移步换景” 手法,让游客成为故事参与者。如在 “李家村” 剧场,观众穿梭不同场景体验历史;在 “火车站” 剧场,演员在观众席表演,增强代入感。3. 科技与艺术融合 :运用智能灯光系统、环绕立体声系统、投影技术等,服务于艺术表达。如 “乾台” 的上万台灯具营造不同情境艺术效果;舞台设计结合机械装置、特效技术创造震撼视觉效果。 (二)空间动线设计
1. 主动线规划 :串联主要景点与剧场,设计时长6 - 8小时,从入口广场经百亩麦田到核心剧场区,再到城市广场,考虑故事逻辑与情感递进,设置休息点与服务设施保障游客舒适。2. 辅助动线设计 快速游览动线 :针对时间有限游客,体验三大主剧场,时长3 - 4小时。 深度体验动线 :面向文化爱好者,除观演外,包含互动体验、美食、购物等,游览时长达一天。 主题游览动线 :依不同文化主题设计,如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满足多样化兴趣需求。 3. 无障碍设计 :在道路、剧场、服务设施等方面充分考虑无障碍需求,采用无障碍坡道、设置无障碍座位区域、无障碍卫生间与停车位等,为特殊群体提供便利。 六、景观设计理念 (一)农耕文化景观表达
百亩麦田作为项目标志性景观,一年两季种植麦子与高粱,展现河南农业特色,是农耕文化重要载体。其设计兼顾观赏性与文化性,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观效果,如春季绿意盎然、夏季金黄麦浪等,丰富游客视觉体验。 (二)水系景观文化寓意 融入水系元素,象征黄河文化意象。水系蜿蜒曲折,与建筑、植物、道路有机结合,形成丰富景观层次,承载深厚文化寓意,体现黄河对中华文明的滋养与孕育。 (三)植物配置地域特色 植物配置突出中原特色,选用槐树、柳树、梧桐等乡土树种,以及牡丹、菊花、月季等传统花卉。这些植物适应当地气候,承载文化内涵,如槐树象征吉祥长寿,柳树象征离别思念,牡丹作为省花重点展示,强化地域文化氛围。 七、演艺节目内容与业态构成 (一)演艺节目体系 1. 三大主剧场核心演出 幻城剧场 :以河南历史文化为主线,采用坐定式观演,L型舞台结合现代科技,展现上下千年的文化史诗,服装道具精美,演员阵容庞大,营造震撼视觉效果,体现河南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底蕴。 李家村剧场 :以1942年河南大饥荒为主题,沉浸式演出模式,观众跟随演员移动,真实还原历史场景与生活用品,通过细腻情感表达与真实历史再现,让观众感受历史厚重与生命可贵,舞台设计力求真实还原。 火车站剧场 :圆形设计,舞台嵌墙壁,台口仿龙门石窟,观众坐中央,演员在观众席表演,营造独特观演关系与时空穿越感,内容以时空穿越为主题,连接不同历史时期与文化场景。 2. 十八个小剧场特色演出 :如候车大厅剧场还原上世纪火车站候车场景,唤起时代记忆;红庙学校剧场再现乡村学校生活,重温童年回忆;还有茶铺、迪厅等主题剧场,各具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丰富观众体验。 (二)业态构成分析 1. 演艺观演业态 :占总收入70
%,包括门票、VIP服务、团体接待收入等。门票采用灵活策略,全剧场通票290元 / 人,主剧场套票180元 / 人,单剧场门票50 - 80元 / 人,VIP套票580元 / 人。建立完善的观演服务体系,提供导览、讲解、预约服务,并开发智能导览系统。2. 餐饮服务业态 :占总收入12%,设置特色餐厅、茶铺、小食摊等。特色餐厅如豫菜馆、农家乐、文化主题餐厅,提供河南美食与文化体验;茶铺与小食满足休闲餐饮需求,增添生活气息。3. 文创购物业态 :占总收入8%,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如朱仙镇木版年画、罗山皮影等,现代文创产品如戏剧主题文具、河南文化服饰等,与河南博物院合作销售文创产品,展示河南文化魅力。4. 住宿服务业态 :占总收入7%,主题酒店设计与项目文化主题一致,客房分不同主题类型,配备完善服务设施,延伸文化体验。5. 其他配套业态 :占总收入3%,包括停车服务、会议服务、教育培训等,为游客提供便利,增加收入来源。 (三)业态比例与收入结构 通过表格形式直观呈现业态类型、占地比例与收入贡献,清晰体现 “以演艺为核心,多业态协调发展” 的理念。演艺观演作为核心,配套业态满足多样化需求,提供多元化收入。 八、文化活动与节庆策划 (一)麦田里的博物馆 1. 活动特色 :自2022年首次举办,成为项目文化品牌。2022年首届联合河南省内12家博物馆,精选39件文化遗存仿制品在麦田展示,跨越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创新结合博物馆展品与自然环境,让游客在麦田感受历史文化。2. 第二届活动亮点 :2023年扩大规模,联合12家博物馆,精选59件展品,设置 “塑魂”“铸根” 等五个展览单元,展品包括贾湖骨笛、莲鹤方壶等知名文物仿制品,为游客提供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物的机会,提升活动影响力与文化内涵。 (二)传统节庆活动 1. 春节系列活动 :举办 “年味河南” 系列,展示传统年俗、民间艺术表演、特色美食品鉴,项目装饰营造节日氛围,让游客体验浓郁的河南春节文化。2. 清明文化节 :通过祭祀仪式、诗歌朗诵、传统音乐演奏等形
式,传承清明节文化内涵,引导游客缅怀先辈、感悟生命。3. 中秋赏月活动 :在百亩麦田设置赏月台,为游客提供独特的赏月体验,结合河南传统中秋习俗,增添文化氛围。 (三)专题文化活动 1. 黄河文化论坛 :定期举办,邀请专家学者探讨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提升项目文化品位,为文化研究提供平台,推动黄河文化的学术交流与传播。2. 非遗文化节 :邀请河南省内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传统技艺,如剪纸、泥塑等,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保护意识。3. 青年艺术节 :为年轻艺术家提供展示平台,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发展,展现当代艺术活力与创新,为项目注入新鲜血液。
九、演艺内容的创新特色 (一)历史文化的当代阐释 在演艺内容创作中,注重对历史文化的当代阐释。如《李家村》展现1942年河南大饥荒,既呈现历史残酷,更突出人性光辉与民族坚韧,体现当代人对历史的理解反思;《幻城》全景展现河南历史文化,致敬古代文明,展望现代发展,使历史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生机。 (二)艺术形式的多元融合 1. 舞台设计创新 :运用机械装置、投影技术、特效技术等现代舞美手段,创造震撼视觉效果。2. 音乐设计融合 :结合传统与现代音乐元素,既有古典韵味,又具现代节奏,丰富听觉享受。3. 表演形式突破 :突破传统戏剧表演模式,采用沉浸式、互动式表演,让观众参与演出,增强体验感与代入感。 (三)文化符号的视觉转化 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如将 “黄土坡” 转化为舞台背景,配合灯光音响营造苍凉壮美的艺术效果;将 “麦浪” 转化为舞蹈动作,通过演员肢体语言展现丰收喜悦与生命律动,使观众直观感受文化魅力,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十、行业借鉴与项目展望 (一)行业借鉴价值 1. 文化内容开发借鉴 深度挖掘地方文化 :建立专业文化研究团队,系统梳理当地文化资源;邀请专家学者把关,确保文化内容准确性;注重文化符号现代转化,把握情感共鸣点,触动观众内心。 艺术化表达文化故事 :学习项目将文化故事转化为艺术作品的成功经验,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提升文化故事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平衡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保持文化原真性基础上,探索现代表现手法,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2. 商业模式创新借鉴 “文化 + 旅游” 融合模式 :坚持以文化为核心、旅游为载体,让文化成为旅游灵魂,旅游成为文化传播方式,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统一,提升旅游品质。 多业态协同发展模式 :构建以核心业态主导、配套业态支撑的多业态体系,形成有机联系与协同效应,增加收入来源,提高抗风险能力。 沉浸式体验模式 :打破观演界限,通过空间设计与内容安排营造沉浸式体验,利用科技增强效果,为游客创造全方位的感官享受。 (二)项目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 投资回收周期长的挑战 :在保证文化品质的前提下,优化成本控制,提高运营效率,合理定价门票与服务,拓展收入渠道,降低财务压力。2. 运营成本高的挑战 :加强演员队伍管理与培训,优化剧场维护计划,采用先进技术降低设备更新成本,提升成本效益。3. 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 :持续创新演出内容与文化活动,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加强品牌建设与营销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4. 内容创新持续性的挑战 :建立专业的创作团队与合作机制,深入挖掘河南文化资源,鼓励艺术创新与实验,保持项目的新鲜感与吸引力。 (三)项目展望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作为文旅演艺产业的创新标杆,其成功实践为行业发展树立了典范。在未来的发展中,项目应继续坚持 “文化为本、创新为魂、质量为生命” 的理念,不断完善自身,积极应对挑战,持续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拓展合作与交流。同时,期待更多优秀文旅项目涌现,共同推动中国文旅演艺产业繁荣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在国际市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十一、结论 通过对《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项目成功的核心要素 文化内容的深度价值 :深度挖掘与精准表达河南历史文化,将文化资源转化为艺术作品,赋予项目持久吸引力。 商业模式的创新突破 :开创 “戏剧幻城” 模式,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构建多业态协同发展体系,提升经济效益。 运营管理的专业水准 :建立专业化运营管理体系,保障项目高效运转,尤其在演员队伍与多剧场运营方面积累丰富经验。 品牌建设的战略眼光 :明确品牌定位,通过优质内容与有效营销,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旅品牌。 2. 项目的行业价值
模式创新的示范价值 :为文旅行业提供 “戏剧幻城” 新模式,拓展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思路与途径。 标准建立的引领价值 :在内容创作、运营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树立高标准,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参考。 人才培养的贡献价值 :培养大量专业人才,为项目运营与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文化传承的社会价值 :以现代艺术形式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发挥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 总之,《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凭借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创新的商业模式与专业的运营管理,在文旅演艺产业中脱颖而出。它不仅为游客创造了难忘的文化体验,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是中国文旅产业创新发展道路上的璀璨明珠,其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欢迎
  • 联系电话
    0571-85066824; 13372558589
  • 邮箱
  •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祥生中心6幢303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