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陈向宏团队(顶度集团)旗下机构
成都麓湖生态城 案例分析研究-商业的进化之道

2025-6-22 21:1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3| 评论: 0 |原作者: 希夷

前言麓湖生态城并非简单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而是一座以生态资源为基底,聚合了高端居住、多元产业、休闲娱乐、文化艺术、教育医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新城。其开发商成都万华投资集团,历经十余年的精心打磨,将一片曾经的城市远郊区域,打造成为一座水绿交融、产城融合、充满活力的生态之城、艺术之城、生活之城。麓湖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物理空间的营造,更在于其对生活方式的引领、社区文化的培育以及城市价值的重塑。


一、项目背景与基本概况

图源:麓湖生态城公众号
1.1投资方背景成都麓湖生态城的核心推动者是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该集团自1995年创立以来,始终秉持“树立城市理想、建设理想城市”的宗旨,深耕于城市大型高端复合地产的创新、开发与运营领域。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万华投资集团已成长为一家实力雄厚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旗下不仅拥有多家专业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还配备了一家甲级建筑设计院,员工总数超过2600人。值得一提的是,万华集团还是中国知名白酒品牌“郎酒”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股东之一,显示了其多元化的投资布局和强大的资本实力。
麓湖生态城的具体开发主体是成都万华新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7年7月27日,注册资本达到3.353亿元人民币。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及实际控制人均为汪俊刚先生。万华集团及其下属公司在业界以其前瞻性的视野、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和强大的项目操盘能力而著称,为麓湖生态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项目基本情况
图源:麓湖生态城公众号
1.2.1 地理区位与交通条件麓湖生态城坐落于中国国家级新区——成都天府新区的核心地带,紧邻城市南北中轴线天府大道南延线。项目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成都市南部,原双流国际机场附近区域,恰好处于天府新区规划的核心位置,并被天府大道自然分割为东西两部分。这一独特的区位使其不仅享有天府新区发展的政策红利和战略机遇,更承担起连接成都主城区与天府新区核心区的“中央门廊”角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在交通方面,麓湖生态城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项目内部重要设施与轨道交通站点的距离普遍控制在1公里以内,方便居民绿色出行。项目距离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仅需约半小时车程。根据规划,区域内还将建设多条快速交通线路和都市轻轨线路,并邻近规划中的天府新客站,未来将形成更为立体和高效的交通体系。

图源:作者自制
1.2.2项目规模与用地构成麓湖生态城的规划总占地面积达到了惊人的约16500亩,体量宏大。其中,建设用地约为8600亩,而用于生态景观建设的用地高达约5000亩,水域面积更是达到了约2100至2400亩。这意味着项目将近一半的土地用于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开阔的水域景观,这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区域是极为罕见的,充分体现了开发商“生态优先”的决心和魄力。此外,还有约600余亩的土地规划为湿地、草地和森林,共同构成了项目丰富多样的生态基底。
1.2.3项目定位与愿景麓湖生态城的定位并非单一的住宅区或商业中心,而是一座功能复合、充满活力的“生态新城”。它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为基础,有机聚合了高端居住、多元产业、休闲娱乐、文化艺术、教育医疗等多种城市功能。项目旨在打造一个能够容纳约20万人口的国际化新城社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

图源:麓湖生态城公众号
1.2.4开发历程与特色麓湖生态城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研究与规划。早在2005年,万华集团便洞察到成都城市向南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始了对项目所在区域的前瞻性研究。2009年,项目正式奠基动工。2011年,四川省天府新区规划正式出台,为麓湖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政策动力。
项目的核心特色在于其“起步即与世界同步”的开发理念和对生态环境的极致营造。项目汇集了全球近70家顶尖设计机构和超过150位优秀设计师的智慧,力求将国际先进的住区理念和经典建筑风格引入中国。最为人称道的是其“先造湖再造城”的开发时序和对水生态系统的构建。麓湖是内陆地区首个大规模利用水生生态系统进行自我净化的人工湖泊,通过科学引入都江堰水系,并精心培育水生动植物,实现了湖水的自然净化,创造了“珊瑚状”水网体系和优美的水岸环境。

图源:麓湖生态城公众号



二、规划设计理念与空间布局

图源:麓湖生态城公众号
2.1核心规划设计理念2.1.1生态优先,景观先行麓湖生态城最具特色的规划理念是"先造湖再造城"的开发时序。与传统房地产开发先建房后做景观的模式不同,麓湖生态城在项目初期就将生态环境的营造放在首位。开发团队根据原始生态肌理与地貌特征,首先引入水系,在现有地形地貌上精心塑造出"珊瑚状"的水网和路网系统,将其作为整个项目最重要的生态基底。
麓湖规划的湖域面积达到约2400亩,堪称内陆地区首个大规模利用水生生态系统进行自我净化的人工湖泊。项目引入了来自都江堰的优质水源,并通过科学培育水草、鱼虾贝类等水生动植物,构建了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实现了湖水的自然净化和生态平衡。这种对水生态系统的精心打造,不仅创造了优美的景观环境,也为居民提供了亲水、亲自然的生活体验。
除了水系,麓湖生态城还构建了包括湿地、草地、森林在内的多样化景观体系,总面积达600余亩。这些不同类型的生态空间相互交织,形成了丰富多变的景观层次。项目特别强调山地与森林的相互关系,保留了原有的山体景观,同时通过精心设计变化湖区景观,创造出"湖光山色"的优美意境。

图源:麓湖生态城公众号
2.1.2 国际化视野麓湖生态城的另一核心理念是"起步即与世界同步",体现了开发商将国际先进住区理念与经典风格引入中国的雄心。为实现这一目标,项目汇集了来自全球近70个设计机构的150余位优秀设计师,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国际化的设计团队,为项目注入了丰富的创意和先进的理念。
在建筑与景观设计上,麓湖生态城追求建筑、艺术、生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了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内部的景观与湖面景观形成互动,无论居民置身何处,都能享有流畅的视野景观线。这种设计理念不仅提升了居住体验,也增强了人与自然的连接,创造了独特的场所精神。
2.1.3 PUD开发模式麓湖生态城采用了源自美国的PUD(PlannedUnitDevelopment,计划单元开发)模式,这是一种强调灵活性和整体性的综合开发模式。PUD模式的核心在于,在确保总体规划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允许每个独立的单位组团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灵活设计,从而实现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空间形态。
在麓湖生态城,PUD模式特别注重共享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园区道路、景观路径、公共建筑等基础设施的规划上,每个组团都能最大限度地共享社区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也增强了社区的整体性和连通性。
与PUD模式密切相关的是社区自治机制。麓湖生态城建立了HoA(HomeownersAssociationMembership)机制,通过社区基金对公共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形成了居民自治的社区治理体系。这种机制不仅提高了社区管理的效率,也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参与度,为社区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2.1.4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麓湖生态城采用了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模式,这是一种以公共交通为核心,强调紧凑型、混合用途开发的城市规划理念。项目规划了包括自行车道、步道、水面航道、快速路、次干路、主干道在内的多层次交通网络,并设置了数十个公交站点,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出行选择。
在轨道交通方面,红石公园地铁站和麓湖地铁站位于贯穿麓湖版块的成都地铁1号线及18号线上,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这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不仅提高了项目的可达性和便利性,也减少了对私家车的依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麓湖生态城还特别注重混合用途开发,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多种功能有机整合,形成了功能复合、活力充沛的城市空间。这种混合用途的开发模式,使得居民和雇员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够方便地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绿色出行方式,实现了"职住平衡"和"低碳生活"的双重目标。

图源:麓湖生态城公众号
2.2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
图源:麓湖生态城公众号
2.2.1居住区规划麓湖生态城的居住区规划以高品质、多样化为特色,包括湖畔高级住宅小区、LOFT公寓等多种居住形态,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居住区的规划充分考虑了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大多数住宅都能享有优美的湖景或园景视野,提供了高品质的居住体验。
在社区配套方面,麓湖生态城规划了446亩的教育用地和121亩的医院用地,配备了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这些配套设施的规划布局遵循"5分钟生活圈"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理念,确保居民能够便捷地获取各类生活服务,提升了社区的宜居性和便利性。
2.2.2商业区布局麓湖生态城的商业规划体现了多层次、多业态的特点。项目规划了约150万平方米的商业用地,包括31万㎡的社区商业、6万㎡的公园商业和17万㎡的会所酒店等不同类型的商业形态。

图源:麓湖生态城公众号
社区商业主要服务于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分布在各个居住组团周边,形成了便捷的社区商业网络。公园商业则与景观空间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休闲购物体验。会所酒店则提供了高端的社交、休闲和商务空间,满足了高端客群的需求。
这种多层次、多业态的商业规划,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也为社区注入了持续的活力,形成了"商业+社交+文化+休闲"的复合型消费场景。
2.2.3水镇区特色麓湖生态城规划了近600亩的特色水镇区域,这是项目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部分之一。水镇区集休闲、娱乐、旅游于一体,以水为媒,以文化为魂,创造了独特的水乡风情和生活体验。
水镇区的规划借鉴了江南水乡的空间肌理和建筑风格,同时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形成了古今交融、雅俗共赏的空间氛围。水镇内设有各类特色商铺、餐饮场所、文化展示空间和休闲娱乐设施,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选择。
水镇区的成功打造,不仅增强了麓湖生态城的文化底蕴和旅游吸引力,也为项目带来了持续的人气和商业价值,成为了麓湖生态城的重要名片。

图源:麓湖生态城公众号
2.2.4产业区规划麓湖生态城的产业规划体现了"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项目规划了约1600亩的产业用地,总建筑面积达150万平方米,主要由总部经济、创意产业(含旅游商业)和综合商业服务三大类产业构成。
产业区的规划布局充分考虑了与居住区、商业区的有机联系,形成了"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产业区不仅是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源泉,为麓湖生态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作为成都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麓湖生态城的产业区承担着连接城市南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使命。通过产业集聚和创新驱动,麓湖生态城正逐步成为成都南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和创新高地。

图源:作者自制

2.2.5公共空间与景观系统麓湖生态城的公共空间与景观系统是项目的核心亮点。除了约2100-2400亩的湖域面积和600余亩的湿地、草地、森林外,项目还规划了包括麓客岛、麓湖运动公园、麓湖水线公园、红石公园等在内的多个特色公园,形成了完整的公园系统。
这些公园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共同构成了麓湖生态城的绿色骨架和公共活动空间。麓客岛作为湖中岛屿,提供了独特的水上活动和休闲体验;麓湖运动公园则满足了居民的健身和运动需求;麓湖水线公园强调了亲水性和景观性;红石公园则突出了文化艺术的展示和体验。
此外,麓湖生态城还设置了多个艺术展示空间,如麓湖艺展中心、G1艺展公园等,为文化艺术活动提供了专业场所,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提升了项目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氛围。

图源:麓湖生态城公众号
2.3业态构成与比例2.3.1土地利用结构麓湖生态城的土地利用结构体现了"生态优先"的规划理念。在约16500亩的总占地面积中,建设用地约为8600亩,占比约52%;景观用地约为5000亩,占比约30%;水域面积约为2400亩,占比约15%;其他用地约为500亩,占比约3%。
这种土地利用结构与传统房地产开发项目有着显著不同。传统项目通常将大部分土地用于建设,而麓湖生态城则将近一半的土地用于生态景观和水域,这种"舍得"的规划理念,虽然在短期内可能降低了开发强度和经济回报,但从长远来看,却创造了不可复制的生态价值和品牌价值,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源:麓湖生态城公众号
2.3.2建筑业态比例在建筑业态方面,麓湖生态城形成了以居住为主,商业、产业、公共配套协调发展的格局。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的主要部分,商业用地约150万平方米,产业用地约1600亩(总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公共配套包括446亩教育用地和121亩医院用地等。
这种业态比例的设置,既满足了居住功能的主导地位,又确保了商业、产业、公共服务等功能的充分发展,形成了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的城市单元。各类业态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麓湖生态城的城市功能体系。

图源:麓湖生态城公众号
2.4空间动线设计2.4.1交通动线系统麓湖生态城的交通动线系统包括外部交通和内部交通两个层面。在外部交通方面,项目通过天府大道与成都市主干道系统紧密连接,确保了与城市其他区域的便捷联系。在内部交通方面,项目规划了自行车道、步道、水面航道、快速路、次干路、主干道等多层次交通网络,形成了完整的内部交通体系。
公共交通是麓湖生态城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设置了数十个公交站点,并有地铁1号线及18号线贯穿其中,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这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交通规划,不仅提高了出行效率,也减少了对私家车的依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图源:作者自制

2.4.2景观动线设计麓湖生态城的景观动线设计以水系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景观体验。珊瑚状的水域系统延伸至每一个城市空间,不仅创造了优美的水景,也形成了独特的水上交通与景观体系,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亲水体验。
在步行系统设计上,项目通过地形重塑和立体交通植入,将原本单一的滨水坡地变得立体生动,创造了丰富多变的步行体验。如G1艺展公园的设计,通过优化岸线,将滨水路与驳岸融为一体,形成更富韵律感的岸线;同时挤压坡地,强化了竖向上高差的变化,将原本平直的岸线转化为谷地、山峰等最具有自然特质的地貌形态,有控制地收放观景视线,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

图源:麓湖生态城公众号
2.4.3功能联系与空间过渡麓湖生态城的空间设计特别注重功能联系与空间过渡。项目通过桥梁、岸线公园、水系、步行动线等立体的三维系统性设计,让人们能够自如地在景观公园中切换生活、游玩、工作的状态,实现了不同功能空间之间的无缝衔接。
在空间过渡处理上,麓湖生态城的设计充满了巧思。以麓湖游艇俱乐部为例,其设计通过折线的不同组合形成多层次的空间形态,巧妙地将光线进行切割变换,营造出与空间相宜的光影效果,指引客人进入不同的功能分区。这种精心设计的空间过渡,不仅增强了空间的层次感和流动性,也提升了使用者的空间体验。

图源:作者自制
2.4.4社区联系与社群空间麓湖生态城特别注重社区联系与社群空间的营造。项目通过数量众多的社群空间把居民链接在一起,为社区注入长久的活力。这些社群空间分布在社区各处,形式多样,功能丰富,满足了居民社交、休闲、学习、运动等多方面的需求。
麓湖社群大致分为五类:艺术时尚、亲子教育、生活美学、活力运动、学习分享,与麓湖业主的气质高度匹配,呈现出年轻、活力、热情、运动、艺术的特性。这种多元化的社群体系,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社区生活,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为麓湖生态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三、成功原因与运作机制分析

图源:麓湖生态城公众号
3.1战略性成功因素
3.1.1战略性区位选择与前瞻性规划麓湖生态城的成功首先源于开发商万华集团对城市发展趋势的精准判断和前瞻性规划。早在2005年,当成都南部区域尚未成为城市发展热点时,万华集团就已经开启了对整个正兴北板块(麓湖所在片区)的深入研究,并基于对城市发展规律和政策走向的分析,得出了"成都发展必然向南"的重要研判,从而抢先布局,抓住了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
这一战略眼光在2011年得到了充分验证,当年四川省天府新区规划正式出台,将成都以南区域规划为天府新区,麓湖生态城恰好位于这一新区的核心区域,被天府大道这条成都中轴线劈成两块。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麓湖成为连接成都老城区与天府新区的重要节点,承担起城市中心轴线向天府新区起承转合的"中央门廊"功能,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万华集团的前瞻性规划不仅体现在区位选择上,还体现在对项目定位和发展路径的长远思考上。麓湖生态城从一开始就被定位为一座国际化的生态新城,而非简单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这种高起点、大格局的规划思路,为项目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源:作者自制
3.1.2生态优先的开发理念麓湖生态城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开发理念是"先造湖再造城",这一理念颠覆了传统房地产开发的惯性思维。在项目规划中,万华集团大手笔地将近一半的土地用于景观和生态建设,这在当时的房地产开发中是极为罕见的做法。项目规划湖域面积约2400亩,是内陆地区首个大规模利用水生生态系统进行自我净化的人工湖泊,通过引入都江堰水系,并科学培育水草、鱼虾贝类等水生动植物,实现了湖水的自然净化和生态平衡。
这种生态优先的开发理念,不仅创造了优质的居住环境,也为项目赢得了长期的增值空间和市场竞争力。在城市化进程中,优质的生态资源日益稀缺,麓湖生态城通过前期的大量投入,打造了不可复制的生态优势,这种优势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增值,成为项目持续吸引力的核心所在。同时,麓湖生态城的生态实践也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探索,成为了城市生态发展的典范。

图源:麓湖生态城公众号
3.1.3 国际化的设计视野与极致产品力麓湖生态城秉承"起步即与世界同步"的理念,在项目设计和建设上追求国际一流水准。项目汇集了来自全球近70个设计机构的150余位优秀设计师,将国外先进住区理念与经典风格引入中国,创造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准的建筑和景观作品。
与许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开发项目不同,麓湖生态城坚持以作品确立项目定位,不以客户需求左右研发设计,而是坚持向客户提供高建筑性、高艺术性、更纯粹的好"房子"。万华集团将自己定义为"非标开发商",坚持长期的产品主义,通过高质量的"甲方力",建立与设计方的"共创"关系,确保公司的决策能够贯彻到最终产品中。
这种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使麓湖生态城在市场上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形象和竞争优势。项目的每一个建筑、每一处景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打磨,呈现出高品质、高品味的特质,吸引了大量追求品质生活的高端客群,也为项目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场溢价。
3.1.4创新的PUD开发模式麓湖生态城采用了源自美国的PUD(PlannedUnitDevelopment,计划单元开发)模式,这是一种强调灵活性和整体性的综合开发模式。PUD模式的核心在于,在确保总体规划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允许每个独立的单位组团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灵活设计,从而实现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空间形态。
这种开发模式让麓湖生态城在一开始就拥有了非常复合的产品线与面对市场变化时更加灵活的应对策略。项目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灵活调整各组团的开发节奏和产品定位,降低了整体开发风险,提高了项目的适应性和韧性。
PUD模式特别注重共享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麓湖生态城,园区道路、景观路径、公共建筑等基础设施被设计为各组团共享资源,每个组团都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也增强了社区的整体性和连通性。
与PUD模式密切相关的是社区自治机制。麓湖生态城建立了HoA(Homeowners Association,业主协会)机制,通过社区基金对公共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形成了居民自治的社区治理体系。这种机制不仅提高了社区管理的效率,也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参与度,为社区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源:麓湖生态城公众号

3.2核心运作机制
3.2.1复合业态的协同发展麓湖生态城不仅仅是一个住宅项目,而是一个集居住、商业、文化、教育、医疗、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城。项目包含31万㎡的社区商业,6万㎡的公园商业,17万㎡的会所酒店,446亩的教育用地,121亩的医院用地,以及1600亩、总建筑面积150万方的产业集群。
这种复合业态的设计使麓湖生态城形成了自我循环的生态系统,各种功能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居住功能为商业和产业提供了客源和人才;商业和产业为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生活便利;教育和医疗设施提升了社区的宜居性;文化和休闲设施丰富了社区生活。这种功能的有机整合,既满足了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也为项目带来了持续的人气和活力,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复合业态的协同发展还体现在项目的长期价值创造上。不同于单一住宅项目的一次性销售模式,麓湖生态城通过商业、产业、服务等持续经营性业态,创造了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和价值增长点,增强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图源:麓湖生态城公众号
3.2.2社区自治与社群运营麓湖生态城的另一核心运作机制是社区自治与社群运营。项目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社区共治体系,包括议事会、基金会、社区调节中心、社区联合会、社区媒体等机构,共同构成了良性循环的社区治理生态。
议事会是社区决策的核心机构,负责社区重大事项的讨论和决策;基金会为社区资金和组织提供保障,管理社区公共资金,支持社区公益事业;社区调节中心是社区司法仲裁的机构,负责处理社区内部的纠纷和冲突;社区联合会是社区活力的基础,组织各类社区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社区媒体则成为社区沟通的媒介,传播社区信息,塑造社区文化。
在社群运营方面,麓湖生态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群生态。麓湖社群大致分为五类:艺术时尚、亲子教育、生活美学、活力运动、学习分享,与麓湖业主的气质高度匹配,呈现出年轻、活力、热情、运动、艺术的特性。这些社群通过各类活动和平台,将居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社区注入了持久的活力。
社区自治与社群运营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居民的广泛参与和自我管理,形成自治、自律、自强的社区文化。麓湖生态城通过商家、专家、居民共同组成的基金会自我管理社区,并将社区所收到的利润再次投入社区中,形成了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模式。

图源:麓湖生态城公众号
3.2.3公共交通导向的空间组织麓湖生态城采用了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模式,这是一种以公共交通为核心,强调紧凑型、混合用途开发的城市规划理念。项目规划了包括自行车道、步道、水面航道、快速路、次干路、主干道在内的多层次交通网络,并设置了数十个公交站点,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出行选择。
在轨道交通方面,红石公园地铁站和麓湖地铁站位于贯穿麓湖版块的成都地铁1号线及18号线上,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这种多元化的交通系统,结合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的"混合用途"开发,使得居民和雇员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地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大大提高了项目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公共交通导向的空间组织不仅提升了居民的出行体验,也促进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符合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通过增强社区的可达性和连通性,促进了人员流动和社会交往,增强了社区的活力和包容性;通过优化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3.2.4景观先行的开发时序麓湖生态城采用"先造湖再造城"的开发时序,这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机制之一。开发团队根据原始生态肌理与地貌特征,首先引入水系,在现有地形地貌上精心塑造出"珊瑚状"的水网和路网系统,将其作为整个项目最重要的生态基底。在此基础上,再构建成体系的湖系和公园,最后才考虑建筑用地的合理布局和开发。
这种开发时序颠覆了传统房地产开发的惯性思维,体现了开发商对生态环境和长期价值的重视。通过前期大量投入生态景观建设,麓湖生态城不仅保证了项目的生态品质,也为后续的建筑开发提供了优质的环境基础,创造了显著的溢价空间。
景观先行的开发时序还体现在项目的营销策略上。麓湖生态城在早期就通过湖泊、公园等景观工程的建设,形成了鲜明的项目特色和吸引力,为后续的产品销售奠定了良好基础。这种"先塑造环境,再销售产品"的策略,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增强了客户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图源:麓湖生态城公众号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成都麓湖生态城案例的深入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首先,麓湖生态城的成功源于其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科学的规划理念。开发商万华集团早在2005年就洞察到成都城市向南发展的趋势,抢先布局,抓住了城市发展的历史机遇。项目采用"先造湖再造城"的开发理念,将近一半的土地用于生态景观建设,创造了稀缺的生态资源和持久的竞争优势。
其次,麓湖生态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高品质的产品力和独特的生活方式。项目汇集了全球近70个设计机构的150余位优秀设计师,打造了一系列高品质的建筑和景观作品,体现了极高的设计水准和艺术品味。同时,通过社群运营和文化活动,营造了独特的社区文化和生活氛围,形成了"生态、艺术、生活"的品牌形象。
第三,麓湖生态城的成功运作机制包括复合业态的协同发展、社区自治与社群运营、公共交通导向的空间组织以及景观先行的开发时序。这些机制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为项目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四,麓湖生态城的发展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特别是在生态优先的开发理念、PUD开发模式与社区自治、极致产品力与品牌建设、社群运营与文化营造以及公共交通导向的空间组织等方面,为其他城市开发项目提供了有益启示。
最后,面对未来发展,麓湖生态城仍需在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升级、智慧社区建设、社区文化与社群活力提升、产业升级与经济可持续性、健康社区与韧性提升、国际化与开放合作、社区治理模式创新以及品牌价值与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持续改进和创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居民需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 | 希夷编辑/板:屈纳终审 | 方建霞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  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相关事宜可联系我们。

欢迎
  • 联系电话
    0571-85066824; 13372558589
  • 邮箱
  •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祥生中心6幢303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