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陈向宏团队(顶度集团)旗下机构
从“三无村”到“网红村”,蔡家沟是怎么做的?

2024-7-19 13:5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77| 评论: 0 |原作者: 屈纳

在中国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蔡家沟村以其艺术乡建模式,从一个被遗忘的“三无村”蜕变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网红村”。这一转变不仅是对传统乡村发展模式的挑战,更是对乡村振兴新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前言

在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蔡家沟村以其独特的艺术乡建模式,书写了一篇乡村振兴的华章。这个曾经被遗忘的小山村,如今成为了艺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相比于常规的艺术乡建,蔡家沟村能提供哪些独特的乡村振兴发展经验?

(图源山东农业农村公众号) 

一、 项目背景

蔡家沟村的蜕变,始于对乡村现状的深刻反思和艺术乡建的大胆尝试。曾经的蔡家沟,是一个典型的“三无村”——无集体资产、无经济来源、无年轻劳动力。环境萧条,屋舍旧败,空心化和老龄化严重,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种地和打工,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然而,自2017年起,在诸城市政府和南湖区的牵头改造下,蔡家沟村开始了它的蜕变之旅,通过对全村的落后部分进行空间改造,包括修路、改善基础设施、推行厕所革命等,乡村面貌焕然一新。500多人的小山村,在 10几名艺术家的培养下,一群农民成为了农民艺术家,村子变成了农民艺术试验场,获得了千万元投资,成为全国文旅融合振兴乡村的文化艺术综合试验场域。

(图源诸城市诗词楹联学会) 

二、艺术乡建的探索和实践

艺术振兴乡村的愿景,远不止于经济的复苏,它更关乎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深层次追求。从这个维度审视,蔡家沟村的艺术实践传递了一种现代乡村发展的新理念:“土地+”与“艺术+”的有机融合。

1. 空间改造与生态恢复乡村空间的改造,不仅是表面的美化,更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来源。首先,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财政投入超过千万元,旨在优化村庄的基础设施,同时,社会资本的注入超过两千万元,致力于提升乡村的居住环境。其次,村民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利用本地资源,采用石头和木材对自家门前进行了精心改造,同时建设了公共的绿色园林空间。

(图源诸城市诗词楹联学会) 

在生态保护方面,安装了600个人工鸟巢,吸引了大量鸟类栖息,入住率高达60%,通过这些措施,村庄打通了生态保护的“最后一公里”,营造出了和谐的生态氛围。
此外,蔡家沟村还有效配合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本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还对周边19个村庄、共计2万居民的居住条件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这一系列的空间改造和生态恢复措施,蔡家沟村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形象,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图源诸城市诗词楹联学会) 

2. 艺术植入与文化引领艺术的植入,是蔡家沟村乡村振兴的灵魂。艺术家张破和他的团队的到来,为蔡家沟村带来了新的生机。他们不仅在村里建立了艺术工作室,还积极引导村民参与艺术创作,让艺术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同时鼓励保留传统建材,如老砖老瓦、竹木等,以重现乡村的原始风貌。

(图源诸城市诗词楹联学会) 

在蔡家沟,艺术不仅是美化环境的手段,更是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艺术的融入贯穿于产业设计、环境营造、文化创作以及乡村旅游产品的打造,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艺术旅游试验场。此外,建立了一个广泛的文化创作输出机制,鼓励村民参与,形成了以蔡家沟村民为主体的创作集体,涵盖了农民画、摄影、电影、戏剧、微视频、手工艺和乡村文学等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

(图源诸城市诗词楹联学会) 

至今,已有超过二十位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艺术家,被蔡家沟的艺术氛围所吸引,汇聚于此。通过举办画展、艺术周和乡村艺术节等活动,蔡家沟吸引了大量的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和体验。
通过这样的转变,蔡家沟村不仅在物质层面得到了提升,更在精神和文化层面实现了质的飞跃,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的艺术乡村。

(图源抖音) 

3. 产业发展与经济带动蔡家沟村的产业发展,紧密围绕艺术乡建展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赢利点。面对村庄老龄化和空心化的现实挑战,蔡家沟村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为中老年人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和再就业机会。他们不仅参与到产品生产的初期阶段,进行粗加工工作,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工艺得到了传承和保护。
通过精心培育,本土农民被塑造成为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传统艺术的守护者和创新思维的实践者。艺术的注入为各类手工艺制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剪纸、黑陶、柳编等十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加强和优化,确保了每家每户都拥有一技之长,开辟了新的生计途径。

(图源抖音) 

为了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蔡家沟村创立了创意市集,集展览、销售和交流于一体。这不仅为蔡家沟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易平台,也满足了游客的购物需求。通过这样的展示和交流,蔡家沟美术馆得以广泛收集和展示民间手工艺的精品,并与国际艺术展馆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举办跨国展览,进一步促进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图源诸城文旅)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活了蔡家沟土地资源向社会资本的转化,使得共同富裕成为一个可见的未来。蔡家沟1130亩土地被流转出去,农民获得每亩800元的土地租金,仅此一项,户均年增收3500元。村民的腰包慢慢鼓起来, 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陆续返村,在自家门口开启了小酒馆、小饭馆和乡栖民宿,促进了农事体验和田园采摘以及乡村食宿产业的发展。

三、 启示与展望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蔡家沟艺术试验场以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为依托,深入挖掘并利用本土资源,构建了一个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艺术创作于一体的全新发展模式,形成了"一主双核多组织"的乡村振兴新格局。蔡家沟村的乡村振兴之路,是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促农”的共建共荣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1、艺术乡建并非简单的文化符号复制,而是要深入挖掘和融合当地自然资源与人文历史,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在地艺术,实现艺术与乡村的深度融合。文化,作为一种根深蒂固、持久不衰的力量,以其深远的影响力,为乡村注入了精神的激励和智慧的支撑。地域的独特性孕育了独特的文化记忆,凸显了本土艺术的重要性。在地艺术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不仅提升了艺术的审美体验,还增强了公众对艺术实践的参与感,使乡村文化的振兴更加具有内在动力、连续性和原创性。

2、在艺术乡建过程中,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生产扮演着各自独特的角色。物理空间的生产不仅是艺术作品的载体,更是创作者与观众沟通的桥梁。精神空间的生产通过艺术作品的植入,改变了乡村和农民的精神面貌,为农民艺术家的成长提供了学习和教育的平台。在日常生活空间中,艺术的空间表达实现了艺术的具象化,加深了农民对艺术振兴乡村的理解,赋予了他们艺术的解释权,从而解决了艺术与乡村的双重工具化困境。

3、艺术乡建的关键在于提升农民的参与度和参与途径。面对村庄老龄化和空心化的现实挑战,蔡家沟村艺术实验场项目积极应对,通过组织绘画班、声乐团等艺术活动,动员中老年人参与,并引导他们参与艺术文创产品的前期加工,充分挖掘中老年农民的劳动潜力,培养他们成为艺术创作者、手艺人。通过艺术的植入,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实现了家家户户有手艺、有生计的目标。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艺术项目的组织者、艺术家和政府部门应将农民视为主角,通过培训、教育和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有序参与,拓宽参与渠道,防止农民主体地位的边缘化。通过这种方式,艺术家、农民和政府之间形成了共同的心理期待和精神追求,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

结语

蔡家沟村的转型历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次生动实践。它不仅让山村“靓”起来,更让群众“富”起来,让特色“显”出来。艺术与乡村的巧妙融合,铺就了一条创新的发展路径,那就是 “土地+”与“艺术+”有机融合的发展之路,蔡家沟村因此成为乡村振兴的标杆。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的蔡家沟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光彩,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屈纳
编辑/版 丨菠萝榴莲妹
责任编辑 | 刘可乐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相关事宜可联系我们。

加入小镇乌托邦联系电话:0571-85066824业务咨询电话:13372558589关联微信公众号: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欢迎
  • 联系电话
    0571-85066824; 13372558589
  • 邮箱
  •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远洋国际中心C座1905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