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陈向宏团队(顶度集团)旗下机构
文化场馆的景区化蝶变之路

2024-5-30 13:4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22| 评论: 0 |原作者: 王亮

文化场馆的景区化蝶变之路

(图源中国宁波网)

目前,国内的文化场馆大多存在“不好玩”和“无变现”等问题。据文化和旅游部2021及2020年度部门决算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博物馆综合收入约 17.1亿元,支出约17.8亿,2020年博物馆综合收入约 14.8 亿,支出约15.4 亿。在当下,文化场馆景区化的转型已成为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文化场馆景区化,是指将文化场馆转化为旅游景点,通过深度挖掘文化场馆的文化内涵和旅游潜力,以多样化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和推介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把文化场馆、文化场馆作为一个景区的概念,不是面向“观众”,而是面向“游客”来发展。
从具体举措来看,文化场馆需要结合文化及科技创新,丰富场馆体验,从多方面发力。

01坚持以人为本,凸显当地特色
文化场馆是当地人了解本地历史的重要途径,也是向外地人展示本地风采的窗口。因此,要发掘自身特点,结合当地特色,打造地方品牌。要坚持“藏品为核”“内容为王”“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藏品的精神内涵。如浙江省非遗馆就通过 “向海而生”“寻山问居”“觅水行商”等江浙特色文化空间,生动呈现了浙江非遗文化生态的完整样貌,给游客以良好的观展体验。

(图源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公众号)

 02  结合现代科技,打造智慧文博
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文化场馆与更多的观众建立联系,进一步实现向以观众为中心的运营策略的转变。目前不少文化场馆都在运用AR、VR、3D打印、AI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游客提供人景交互的沉浸式观展体验。如良渚博物院运用计算机三维场景建模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打破次元虚拟空间,构建360度全方位仿真立体导览体系,打造全新的沉浸式体验。

(图源良渚博物院官网)

03  发挥文化创意,打造出圈文创
(图源中国丝绸博物馆官网)

 “文”是根本,“创”是生命。文创产品早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纪念品,每件产品都兼具实用性和美学价值。从趋势上看,设计愈发个性化、生活化,文物作为设计元素而不是复制整体,既能体现文物的特质,又与日常生活需要结合。如中国丝绸博物馆以馆藏文物为灵感,将千年的传统纹饰运用在当代丝巾、包袋、笔记本等实用产品上,在满足消费者实用功能的同时,传播了中国传统丝绸文化。

04 打破空间局限,延伸体验空间
文化场馆在硬件设施、周围环境及软件服务上要向景区标准靠拢,多考虑公众的心理感受和生理需求,服务更人性化和细致化。将相关文物遗迹及外围区域按照完整的综合性景区来进行规划和利用,充分展现文物古迹的空间形态、人文形态和自然形态,形成多维的、大尺度的游览体验空间。“南园北馆、馆园一体”是杭州国家版本馆区别于其他馆的特色,整体设计围绕“宋代园林神韵的当代藏书建筑”主题展开,在仿佛宋人山水画的建筑意境中,呈现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版本和中华文物。
(图源杭州国家版本馆公众号)

  05完善经营配套,加强系统运营
对经营配套进行升级,通过主题审视、产品策划、模式设计、体验提升等,统筹设计可持续商业模式。通过分析市场偏好及受众心理,对文化展品进行审视与重新定义,挖掘引爆点。根据产品类型,调整配套设施的配比、空间及档次等。有效区分公共服务于商业经营,强化“大盘子”盈利模式与商业动线。设计多元化的体验方式,使游客在感受文化的前提下顺承式消费。如上海博物馆近几年持续进行跨界合作,与迪士尼、凯悦酒店、豫园商城等合作,打造文化IP梦幻联动,实现了创收。
(图源豫园商城)

从“不好玩”、“无变现”的现状问题到现代科技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再到空间体验的延伸,文化场馆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与升级。这不仅仅是文化场馆的转型,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践行。通过人文关怀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文化场馆已不再是单调的陈列,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体验地。让我们共同期待,文化场馆景区化之路能够继续走向创新,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王亮
编辑/版 丨菠萝榴莲妹
责任编辑 | 刘可乐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相关事宜可联系我们。
加入小镇乌托邦联系电话:0571-85066824业务咨询电话:13372558589关联微信公众号: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欢迎
  • 联系电话
    0571-85066824; 13372558589
  • 邮箱
  •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远洋国际中心C座1905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