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过石板铺就的小路,街道巷陌中隐藏着的故事静待发掘,路过那些城市老建筑,历史的印记闪烁在老旧的砖瓦上,漫步于繁华的历史街区,城市的繁华与活力徐徐展开。
前言
城市漫游(Urban Travel)是一种基于移动的旅游方式,这种方式让游客在城市中进行一系列的漫游体验,并让他们在漫游过程中完成与城市的互动。

(图源美篇)
现代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快速的城市更新导致历史风貌老旧建筑的生存岌岌可危。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应当将“城市漫游”这种模式融入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并发扬光大、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让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焕发新生,让古新融合:“尊古纳新”,让昔日的文化重新与当代生活连接。那如何打造适合漫游的城市历史街区呢?
尊重历史:在保护中开发历史
文化街区的保护不是简单的复原,而是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也不是简单地对历史遗迹复建,而是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老旧建筑进行科学的分析、合理的改造利用,再重新赋予历史建筑新的生命。

(图源设计本网站)
重塑风貌:在利用中更新
在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中,首先要处理好保护与更新的关系,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是以保护为前提,在利用中更新,而不是简单地推倒重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应该做到:
(1)尊重历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2)合理利用,激活文化资源;(3)创新设计,彰显地方特色。
例如重庆黄桷坪老正街历史文化街区设计中,通过对建筑的外部和内部进行了修缮与改造,将原来杂乱的小平房改建成具有城市特色的小洋房。建筑立面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统一处理,采用新旧搭配的方式将各个立面进行统一,突出整个建筑立面。内部则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对原建筑内部空间进行重新设计改造。

黄桷坪老正街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建筑(图源去哪儿网站)
改造后的建筑在外部呈现出错落有致、高低错落的“马头墙”效果;在内部空间上采用新旧结合、相互交融的方式进行布置。这种做法既保留了历史建筑原有风格和特色,又满足了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需求。

(图源小红书)
彰显文化:在传承中创新
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来看,“尊古纳新”的模式更应该注重历史街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建筑、历史遗存和人文等方面。因此,在尊重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及文物古迹的基础上,注重历史街区文脉的延续,保护和传承其原有的建筑形式和人文精神,并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保护历史街区原有风貌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打造全新的文化旅游空间,使游客能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实地参观和游览。在这个过程中,将历史文化街区从一个城市公共空间转变为一种可以为游客提供旅游体验和休闲活动的场所。同时也能促进历史街区历史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发展。

(图源搜狐网)
以人为本:在体验中感知
体验是人在接触环境中产生的对环境的印象和感受,是人们在自身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具有主观性的感觉。“城市漫游”就是把游客置于整个城市空间,让游客感知这个城市空间,而不是被动接受历史街区的风貌和老旧建筑。历史街区更新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历史建筑拆了、盖成高楼大厦,而是要重新构建历史街区新的格局、新的形态、新的功能和新的生活方式,使之在一个更大空间和更长时间跨度上发挥出积极作用。就像在古希腊神话中,每一位英雄都有一件象征自己能力、性格、思想和身份的法宝,每个英雄都有属于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
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中,通过将“城市漫游”融入历史街区更新中,使游客在历史文化街区内进行一系列体验,形成自身独特的感知,从而激发游客自身内在潜力。
融合科技:在创新中提升科技是城市发展的新动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将不断创新与更新。科技在城市中的运用,会给城市带来新的生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过程中,不仅要保留历史建筑本身,还要将历史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结合,在传承中创新。
例如无锡的拈花湾小镇,打造了一个高科技文化展示中心,在这里游客可以通过3D投影技术感受拈花湾的未来与科技感。

无锡拈花湾小镇3D水上灯光秀(图源骏图网)
文化植入:在实践中优化
“城市漫游”模式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在尊重历史建筑原貌、延续历史文脉的前提下,需要将历史文化与当代生活有机融合,使其在当代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对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与提升。
将城市漫游模式引入到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优化。这种模式下的“文化植入”也是一个反复试错的过程。目前很多地方已经进行了实践探索,比如:无锡惠山古镇街区、重庆鹅岭公园街区、湖南凤凰古城、广西北海老街等。未来还可以不断地丰富“文化植入”内容,让游客在历史文化街区内产生更多的文化体验与互动,从而为城市漫游模式提供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案例分享
(1)杭州南宋御街
南宋御街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原全长约4.2km,为南北走向,是南宋时期临安都城主轴线的御街,此后也一直作为杭州老城的中轴线存在,同时是城市内重要的商业街区。此街于2008年初进行街道综合治理与更新,用时两年时间,成为当地有名的集居住、游览、商业为一体的街巷空间。

杭州南宋御街(图源浙江新闻网)
南宋御街值得学习的也是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在部分街道“引水入街”,街道内人行道旁散落着大小不等的方池,不同方池中有流水、喷泉等水景,与西湖、运河的水景文化相结合,在街道内串联起来,杭州南宋时期的园林气息在街道内应运而生;再结合街道上活字印刷文化雕塑、九墙系列城市记忆雕塑、人物生活铜像等景观雕塑,以黑白灰为主色系、传统建筑样式的建筑立面,共同营建具有杭州历史气息与山水园林景观特色的、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市街巷空间。

街道引水入街(图源志诚读书微信公众号)
(2)北京杨梅竹斜街
杨梅竹斜街属于北京西城区大栅栏街道,为东西走向,以煤市街和延寿街为界全长496 m。自元代北京建城成以来逐渐形成,本身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民国期,杨梅竹斜街更是有名的文化书香之街,街道坐拥七家有名的书局,连世界书局这种著名的书局也在此开设;同时街里也曾遍会馆、名人居所、票号等,梁诗正、鲁迅沈从文等名人在此云集,但后来街道逐渐落败,许多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已变为民居甚至面目全非。

北京杨梅竹斜街旧景(图源站酷网)
2013年,杨梅竹斜街进行了更新改造,改造后的杨梅竹斜街保留原来平淡而具有人情味的市井气息,在此基础上使街道空间获得新生,并于 2022年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巷胡同第一批)和联合国项目的“北京杨梅竹斜街环境更新与公共空间营造”项目。

北京杨梅竹斜街现景(图源去哪儿网)
此项目最值得学习的是其对街道内商住混合的处理,改造后的杨梅竹斜街保留了胡同肌理,对老旧建筑同样进行了妥善保护,对原有院落选取部分赋予新的功能,使老建筑焕发新生,也为居民带来新的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同时提高了街区的生活质量。改造同样注重对街区文化与市井气息的延续,为街区引入文化业态,对街区进行产业升级、引导,也调动居民主动参与到更新工作中来,凝聚邻里关系,让老旧街区以“人”为介质与当代生活连接。

(图源北京智慧旅游地图微信公众号)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是城市更新中非常重要,同时也与众不同的部分,它承载了留存城市精神基因、延续城市文脉的使命,只有更好地推行它的更新,才能真正地让城市以历史文化突破同质化的藩篱,走向我们期待的具有漫游体验与价值的城市。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崔凌云编辑/版 丨蓝多多责任编辑 | 刘可乐免责声明: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相关事宜可联系我们。





加入小镇乌托邦联系电话:0571-85066824业务咨询电话:13372558589关联微信公众号: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