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形的内河水上流淌着1300年的历史,物转星移、日新月异,时间在这里走过长长的路,也留下了令人神往的痕迹。许多人都有一个古镇情结,这种情节总是夹杂着丝许想象。乌镇,包容了想象也留住了岁月。
当历史衔接上理想主义精神

图 | 陈向宏演讲中
1999年文保专家阮仪三教授牵头6个古镇联合申报保护,其中乌镇起步最晚。仔细阅读了规划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开发的、未开发的古镇都走了一遍。于是发现中国的很多的古镇在走一个误区: 就是开始时拼命的保护,保护后又要把生活回复到以前去,但是生活其实是回不去的。
我们小的时候没有公路,出门都是摇船出去,每天买菜也都是在岸上和船上;没有电视机,每家每户晚上很早就上床睡觉了,夜晚显得尤其宁静。这样的生活繁琐也富足,但是这样生活是回不去的。
生活回不去,生活情怀回得去。
好多人觉得乌镇现在看不到以前原住民的那种生活了,但是社会在进步,乌镇的老百姓为什么要原地踏步。为了让你能够拍照留念就让别人的生活停滞不前,这不公平。
古镇应该走的是一条市场化、理由化的路程,比如说乌镇是第一个建游客中心和停车场的,比庄周还早。所以在1999年的时候就定下来先做东大街,也就是东栅,因为茅盾故居在那里。当时想的很清楚就做一个适合旅行社的观光性的产品。就一条街,一头进,一头出。差不多两个小时左右。

图 | 乌镇茅盾故居
于是开始搬迁,当时仅搬迁就把政府给的1300万预备金全部用掉了。大家对这种大规模的整改都不是很同意,有些反应还很激烈。但是这种老街其实是毫无价值的。后来银行也不肯借钱,只好通过各种手段去借到了一笔。乌镇就在这种决绝中开始了整修。

图 | 水阁
乌镇的街道、民居皆沿溪、河而造,正所谓“人家尽枕河”。 乌镇与众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
水阁是乌镇的主建筑,但是现在看到的水阁其实是后建的,因为当时邻河都已经面目全非。把它恢复了以后连成一片,才形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样子。

图 | 乌镇百床馆
做旅游不能光给人家看房子,东栅的景点是百床馆,里面陈列着各种床。做这个的起因是当时这个街上面有一个老百姓要卖床,床很好,很多人都说卖掉很可惜,我也跟他说别卖了这也是个传统。他说他家里穷所以要卖掉,要不就卖给陈主任你吧,于是乎便买下了这个床。后来就想不如索性就多买一点做一个展馆吧,就有了现在的百床馆。
直到现在我们的仓库还有2000个旧床,可以毫不犹豫的说,我是中国收旧床的最多的人。

图 | 乌镇街道
其实从做乌镇开始,几乎所有的建筑规划都没有请人设计,除了美术馆和大剧院。这十八年来一直都是。
也正是因为做乌镇才开始接触的建筑。因为曾有一次请设计师设计财神湾码头,请了一个两个都不满意。因为每一个建筑师,生怕业主或者是旁人认不出自己的建筑,特别想要表达自己的建筑,但这恰恰是最忌讳的。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修复老街不应该成为建筑师或者某一个建筑的陪衬,建筑在古镇前,应该是低头致敬。
乌镇贯彻的理念就是要有一个风貌,整个街走进去像一个古镇。
建筑在古镇面前,应该是低头致敬

图 | 乌镇邮局
2000年的时候建设完毕,推出第一年就突破了100万游客。2003年非典,乌镇非但不受影响,之后的每年几乎都有1000多万经营利润。而说到这就与黄磊有关了。2002年,那时还不认识黄磊,听说有人拍戏在桥上搭了一个亭子,因着有些完美主义,不许人家碰一碰,当时就想拿一把斧子给砍了。后来我见到黄磊他说是拍乌镇的戏,我一看里面确实通篇在写乌镇,心也就软了。之后非典,很多人没事干都在看《似水年华》,乌镇又迎来了一个新高度。
人生就是一场接着一场的大梦
━━━━━━━━━━━━━━━━

图 | 乌镇西栅
一个事情做上瘾了,大概就戒不掉了。2003年开始想要做西栅,于是又再次开启了四年的梦想之旅。
以前每一年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全世界瞎转悠,所以很早就对民宿感兴趣。当时从欧洲学到了一些保护的先进理念,于是我提出要做一个历史街区再利用,要重新构建一个旅游社区。希望它是一个外表古朴,内里却是要装着现在的生活的样子。因为一个古镇,不能只让老年人喜欢,也应该让年轻人喜欢。如果年轻人喜欢才会有未来。

图 | 乌镇
为了塑造乌镇古朴的形象,当时有了一个搜旧房子,然后重新组装的想法。恰逢那时候苏州人民路改造,拆下了很多那种小石板,我就跑过去全买了下来,附近的旧石板、旧桥也全部都收空了,原来西市河南岸有两幢旧房子、七个桥,现在有70多个桥,占地面积也翻了好几番。因此很多人都防着我,说陈向宏来了,要看好桥。许多法学术界也有各种争议,但我只信一个朴素的道理:第一,古镇像不像古镇;第二,能不能赚钱。

图 | 西栅夜景
如果说东栅是一个观光小镇的话,那么西栅就是度假的小镇。西栅的开发更具有挑战性,作为度假中心,需要给游客很好的体验。除了外在看得到的变化,还有很多看不到的修整。
国内的古镇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但其实很多人来看古镇,更多的是想从这里得到一种寄托,他想要体会一种情怀。
好多的文艺青年他是矛盾的,一方面跑到古镇去,看一个待在北京看不到的地方,另一方面,又跑到古镇来,希望有wifi,能喝到和北京一样的咖啡。于是这么多年来乌镇只是做两件事情,第一,修一件旧的壳,把古镇的风貌完全展示出来;第二,装新东西,让人们在乌镇同样能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
古镇应该是什么样子
应该是心里的样子
2007年做完了西栅,其中有400间民宿,还建了恒益堂、昭明书舍。很多人都说要闯大祸了,扔了那么多钱。但那时西栅属于还没有醒过来的阶段,后来醒过来的时候成绩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乌镇成为了国家的名片。
当时还请了刘若英做了中央电视台的广告,乌镇是第一个上央视做广告的,这一招很厉害,播了以后所有的文艺青年觉得西栅符合他们的气质。

图 | 乌镇大剧院
文化是一个古镇的内核,古镇也同时需要新的文化注入。但是若要是做文化导入,首要的是要避免同质化。
黄磊提议做一个大剧院,因为它符合现代人的需求,说若是要做细节就找赖声川老师。赖声川老师是《暗恋桃花源》的编导。当时他来到到乌镇说:乌镇这个地方像是梦里边才有的。
后来赖声川老师拉来了姚仁喜老师,当时安排姚老师坐摇橹船,摇到黄磊的似水年华酒吧,姚先生自己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那是一个很奇怪的体验,对我来讲像一场梦,不真实,非常浓烈。
对于剧院我给出一个题目,要一个并蒂莲,因为莲花在中国文化里有着非常美好的寓意,姚先生通过对并蒂莲的理解做出了背对背的方案,所以就在这种构想中完成了乌镇大剧院的设计。
乌镇剧院的成功,不仅是外表上的,它真正的高明之处是与江南水乡古镇的完美融合。好的建筑不只是技术上的,更重要的还是要有情怀。
乌镇就是一个像梦一样的地方
乌镇剧院就是让人们把梦继续做下去
乌镇戏剧节开幕剧《青蛇》:写实版水漫金山现在中国一致公认的最优秀的戏剧节是由乌镇打造的,我们的戏剧每年就变成了所有戏剧人的狂欢日。我希望乌镇基于传统文化的基调,成为一个能承接现代艺术、科技、文化的平台。所以说乌镇不仅是一个体现古文化的地方,它也能承载现代的艺术。文化不仅是大城市的专利。
乌镇有你对新生活的期待,也有你对古老情怀的想象,它穿过时间的甬道,不显沧桑,依然明媚的伫立在你的面前。
我们保护古镇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生活在这些建筑里的人可以生活的更好
理想中的乌托邦城
有情怀
有生活
并且一直大步前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