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陈向宏团队(顶度集团)旗下机构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22-11-3 11: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55| 评论: 0


万物互联场景下,万物发声,智慧城市将迈上新台阶,各要素之间形成互动新生态。

前言
人类在经历了五千年的农业文明、近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后,今天,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一个以物联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的知识文明正迎面而来。以“智慧国”、“智慧城市”和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智慧增长”浪潮席卷全球。有数据显示,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到1500多个,遍布亚欧美非各大洲,当然也包含中国的城市。

自2008年11月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提出的“智慧地球”的理念,进而引发了国际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IBM“智慧地球”战略的主要内容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即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每个角落的医院、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通过互联形成“物联网”,而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全球“智慧”状态,最终形成“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伴随着“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IBM相继推出了各种“智慧”解决方案,包括智慧的电力、智慧的医疗、智慧的交通、智慧的供应链、智慧的银行业等,其中“智慧城市”是IBM“智慧地球”策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至此,“智慧城市”被正式提出,随即全球掀起了“智慧城市”的热潮。


城市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空间。据联合国的预测数据,到2050年,全球将有68.4%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届时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80%。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大量的社会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挑战,城市发展开始由注重外部建设向注重内部治理转变。一方面,城市人口的急剧扩张,交通拥堵问题加重,自然环境不断被破坏,各类城市病日益凸显。另一方面,伴随着市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更加舒适、宜居、安全的现代城市生活成了市民迫切的新追求。

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环境

现如今,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正呈现数量越来越多、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发展、由东部城市向中西部城市发展的特点。2016年起,我国提出要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该理念迅速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也驶入了快车道。

智慧城市解读
智慧城市(Smart City)起源于传媒领域,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运营等领域中,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智能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城市管理、教育、医疗、房地产、交通运输、公用事业和公众安全等城市组成的关键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更互联、高效和智能,从而为市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服务、为企业创造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赋能更高效的运营与管理机制。


相比传统城市,智慧城市利用新IT打破设备、组织间的数据孤岛,实现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园区等多领域的融合服务。研究认为,智慧城市呈现出六大特征:精确感知,及时处理,云端处理,可靠传输,优质服务,安全稳定。即通过智能终端精确感知,通过智能边缘及时处理,通过网和云进行可靠传输和计算,形成以服务为优势、安全稳定可靠的智慧城市技术体系,最终构成新型智慧城市的六大特征。
自2009年以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历经了探索实践、规范调整、战略攻坚和全面发展四个阶段,呈现出分级建设、多点开花、提质增效的发展趋势,逐步实现了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的发展过程转换。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建设真正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民生服务便捷、社会治理精准、社会经济绿色、城乡发展一体、网络安全可控的智慧城市。
经过十余年探索,智慧城市不仅能有效缓解“城市病”、改善民生福祉,还能显著推进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催生了不同行业领域的智慧治理新形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如福建厦门“数字治污”、浙江湖州“数字治堵”、新疆克拉玛依的“数字油田”、广东顺德“数字政府”、上海杨浦“数字治疫”等。

数字治堵

智慧城市优秀案例
2010年夏天,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上海,第41届世界博览会如期举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该届世博会的主题。作为超大城市,上海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具有复杂巨系统的特征,城市建设、发展、运行、治理各方面情形交织、错综复杂,那么,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彼时的上海已有自己的蓝图。同年,上海凝聚全市共识,正式提出“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战略”并加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序幕由此拉开。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十年磨一剑,2020年11月,上海从全球48个国家的350座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世界智慧城市大奖”,而华为在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一直是上海市政府最亲密的合作伙伴。华为提出的“善政、兴业、惠民”的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上海提出的全面推进“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数字化转型理念不谋而合。多年的风雨同舟,华为助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探索“上海经验”,打造数字之城新标杆。
在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作为超大城市“数治”新范式,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是上海必须抓住的两个“牛鼻子”,并且“两网建设”也是华为近几年与上海市政府在智慧城市领域合作的重点方向,它给城市带来的变化,也在细节中见微知著。


2021年,黄浦区城运中心与华为公司联手,选取南京路上的历史建筑——南京大楼作为城市数字治理最小管理单元进行试点,基于城市智能体参考架构,融合华为云、大数据、ai、边缘计算、5g等多种技术,联合多家生态伙伴,共同打造了一个城市智能体数字孪生创新场景。
通过空间地理数据、大楼图纸、建筑效果图等资料,对大楼和周边进行超精细建模,利用3d渲染引擎实现了大楼外观、内部结构和周边街道的视觉还原。通过接入政府业务数据、专业机构数据、物联感知数据、门店管理数据、环境数据等多维实时动态数据,让大楼“活”起来,实现了等比例的大楼数字孪生,从生命体和有机体的视角对大楼进行感知和管理,能够直观清晰地发现大楼存在的显性及隐性问题,实现城市运行管理的实时预判、实时发现、实时处置。

黄浦区南京大楼数字孪生模式

这种崭新的城市治理模式围绕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接入多维数据,过城市智能体的建设,最终在上海实现“感知一栋楼,联接一条街,智能一个区,温暖一座城”的美好愿景。
未来的超大城市治理新模式下,城市运行的每一个最小管理单元都是一个智能的生命体。通过相互之间的连接和聚合,最终构成一个完整、复杂、有机的城市生命体。上海南京大楼的创新实践通过解剖楼宇这个城市最小管理单元,优化闭环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与市场主体有机联动的城市数字治理新路,这对中国其他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结语
“智慧城市”对世界各国而言都是新兴事物,没有一整套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各国都在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中国也不例外。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智慧化都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城市建设任重道远。笔者认为“智慧城市”的问题归根到底也是城市问题,在全球还没有可以共享的“智慧城市”定义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在维护城市本质的基础上,让科技有效的介入,只有在确定“智慧城市”核心内涵的基础上才能让“智慧城市”成为真正成为全球城市愿景。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黄锦航编辑/版 丨蓝多多责任编辑 | 刘可乐免责声明: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相关事宜可联系我们。









加入小镇乌托邦联系电话:0571-85066824业务咨询电话:18600022980关联微信公众号: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欢迎
  • 联系电话
    0571-85066824; 13372558589
  • 邮箱
  •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远洋国际中心C座1905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