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连接着历史和未来,是人们对宜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乡土建筑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优秀的乡村建设,并非简单的城市模式复制,只有根植本土,才能唤醒乡村内在生命力。
前言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调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到近几年各级人民政府对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出具体部署,再落实到种种建设措施,充分体现了乡村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民对美丽乡村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本文将通过浅析乡村振兴中美丽乡村的优秀建设案例,希望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建设者带来启发。
案例一:湖南湘西百美村宿·拉毫石屋
凤凰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的美誉。凤凰古城之外的苗乡,有鲜为人知的自然风光、美丽的苗族村寨、以及神秘厚重的民俗文化。

凤凰古城
拉毫村距离凤凰古城约半小时车程,其苗寨被称为“石头寨”,整个村庄背依山而建,场地北高南低,高差约三十米。村内石屋错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伸展,加上周围树木森森,烟雨蒙蒙之际,袅袅炊烟之势,一派世外桃源的宁静和闲适。

拉毫村
拉毫石屋就坐落在山坡之上,整个场地北高南低,落差约为30米。村子的聚落形态并不完整,部分房屋已经倒塌,还有部分砖混住宅,参差不齐的建筑外立面,对村落肌理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在踏勘选址的时候,拉毫村已经呈现“空心村”的状态,村里只有少量的老人和留守儿童在此居住。

改造前实况

改造前鸟瞰
由于村子北侧的老房子建筑肌理较为完整,这里的房子也成为了民宿项目的主要建筑。在改造过程中,对村落的整体布局进行了空间梳理后,将其公共区域、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进行重新整治,清晰呈现项目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对选择的12栋房屋进行改造,包括公共使用区域和民宿等功能。整个民宿项目没有围墙,与其他保留的房屋共存。令整个村落如同自然生长一般,新与旧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项目总平图(图片来源于UPA原榀建筑事务所)

改造后鸟瞰
公共活动分析:

公共区域平面图(图片来源于UPA原榀建筑事务所)


公共步道
改造策略:拉毫石屋的改造策略为保护原有生态景观,尊重原有场地,复原建筑肌理,最大程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首先在既有房屋的边界控制内,对主体房屋进行改造,仅拆除附属的厕所和鸡舍等。每一栋房屋形成一个院落,院落中原有的树木进行保留,保证私密性的同时形成最大化的的景观视野。房屋之间以石头小径相连,来访者拾级而上,有着曲折迂回、步移景异的体验。

根据民宿项目的本身诉求,每栋公共空间和客房的窗户位置,都经过了仔细推敲,让其具有独特的景观视野。这些窗景或为参天古树,或者苍翠远山,提供了不同高度的不同风景。目前已实施的民宿共六栋,集中于村落的东侧,其余房屋改造则远期实施。

窗景
材料和构造:拉毫村的石头墙体为湘西地区特有的做法,不采用任何砂浆砌筑,厚度达到55厘米。设计师仅对南侧的石墙进行了改造,让石匠按照传统的干砌法进行重砌,而对其他方位的石墙则予以保留。南侧的石墙重砌后,扩大了采光窗,极大地改善了原有的采光状况。


建筑外观
在石墙内部,采取了钢结构体系置入的手段,并将屋顶抬升80cm,让屋顶漂浮在石墙上方。同时,在石墙上部设置了侧天窗,让更多的光线和山林景观进入室内。石墙内部采用钢结构体系,这是一种工业化的手段。一方面,可以应对场地运输的限制和乡村施工工艺的精度问题;另一方面,钢结构体系和石墙体系有机融合,满足了民宿项目的多样化功能需求。同时,使新和旧、轻和重有了强烈的对比,在村落中形成了戏剧化的效果。

石头与夯土

悬挑茶室
在拉毫村的改造中,虽然有新与旧的并置关系,但整体上仍然呈现着乡村生活的记忆。除了建筑的石墙被保留,院落的石墙大门也被精心地保留,石头挡墙上留出缝隙种植花草,利用旧房拆除的木料、搜集的老物件制作景观,这些老的物件被循环利用,将村民生活的关联性融入了乡土文脉。

老院门石墙细部

新与旧
案例二:浙江松阳油茶工坊
横樟村位于丽水市松阳县大东坝镇,村庄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保存较多,其中包括建于嘉庆七年(1802年)的包氏宗祠。村口闲置的油茶工坊位于路边下沉场地,面临山涧溪流,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工坊采用传统木结构和夯土墙建造,内有一个水碓子和两套木质的榨油机。这座传统油茶制作的工坊已荒废多年。


2017年10月,工坊进行了扩容改造,成为村民和游客共享的山茶油制作工坊和体验休闲空间。同时延续在传统村落改造中的建筑针灸策略。

轴测分析图(图片来源于DnA建筑事务所)

首层平面图(图片来源于DnA建筑事务所)

二层平面图(图片来源于DnA建筑事务所)
项目保留主体建筑和室内的木制设备。空间向外扩张在侧面形成厨房和产品包装空间。室外的休闲凉亭提供了面向山涧的观景平台。外圈扩建部分包裹围绕老工坊,外墙直接使用溪涧卵石,作为周边梯田和溪水自然景色的延续。石墙沿用当地常用的做法,即将卵石对半剖切砌成平整墙面,同时暴露卵石内部质感和颜色,和老旧的夯土墙形成对比,在工坊新旧层次间不断创造里与外的转换。

外墙使用溪涧卵石,延续了梯田和溪水的自然景色

石墙和老旧的夯土墙形成对比

工作和生产空间
屋面的高低变化不仅标识出不同的空间功能,同时也将自然光引入各个空间。工坊改造全部采用当地的材料和建造方式,这也使得建筑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并且在有限的预算范围内实现。

以自然光照亮的生产空间

在新旧层次间创造里与外的转换
案例三:先锋厦地水田书店
先锋厦地水田书店位于福建屏南厦地古村村落北侧,被一片水田环绕。建筑的前身是一座荒废已久的当地民居,在建筑师到来时仅保留着三面完整的夯土老墙和残破的院墙。

古村风貌

场地分析草图(图片来源于迹·建筑事务所(TAO))


项目平面图(图片来源于迹·建筑事务所(TAO))
基于对场地历史以及村落整体景观的尊重,新建部分基本隐匿于老墙之内,从外面看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残存的老墙被视为容器,包裹了混凝土和钢结构建造的新建筑,形成当代与传统的对话。

场地原貌

夯土墙建筑原貌

书店远景

水田中的书店

入口处庭院
在内部,两面折线形的混凝土墙成为新的结构主体,两层楼板由此向两翼悬挑展开,在角部与夯土墙衔接,给予老墙结构稳定,边缘处则与老墙脱开让光从天窗进入内部。土墙与混凝土墙之间形成封闭内向的书店陈列空间,两面混凝土墙之间界定了建筑内部尺度最大的空间——小剧场,成为在狭小空间之后意外发现的惊喜。最西端的悬挑体量成为从老墙的包裹中唯一的溢出部分,这里形成三面向外的咖啡厅空间,在此感受村落和水田的风景。

剖面图(图片来源于迹·建筑事务所(TAO))

长剖面模型(图片来源于迹·建筑事务所(TAO))

短剖面模型(图片来源于迹·建筑事务所(TAO))

入口处

通向二层楼梯

二楼中心空间

集会空间

阅读区

咖啡厅
在建筑最中心,一根钢柱穿透混凝土结构并在其上支撑起一个伞型屋顶,其位置和形式暗示了已消失的老宅屋顶,伞下的遮蔽空间提供了阴凉和远眺的场所,犹如田野中升起的一个凉亭。伞形屋面结构悬挑,荷载经主梁传递至唯一的钢柱,使重力汇集于房子的形心。四角的槽钢将屋顶拉住以保持其侧向稳定,雨水通过槽钢流到向内倾斜的混凝土屋面再流回中心,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四水归堂。

(图片来源于迹·建筑事务所(TAO))

中心柱

伞形结构

屋顶夹层平台与伞型结构

屋顶夹层平台
光从顶部天窗进入,穿过折线形楼板与夯土墙之间的缝隙,在某些时刻,充分描绘夯土墙的沧桑。混凝土以屏南本地碳化松木为模板,木纹混凝土粗野而细腻,与古老斑驳的夯土墙形成新材与旧物的对话。

光影下的夯土墙
结语
如今,“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新热潮。同时,美丽乡村建设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平台,也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建设者们要把美丽乡村建设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来审视,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Bonnie编辑/版 丨蓝多多责任编辑 | 刘可乐免责声明: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相关事宜可联系我们。





加入小镇乌托邦联系电话:0571-85066824业务咨询电话:18600022980关联微信公众号: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