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陈向宏团队(顶度集团)旗下机构
“旅游扶贫·活化古村”|共生视角下贵州乌江寨的乡村振兴实践

2022-6-30 10:3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481| 评论: 0


“人性的弱点不是创造商业模式的机会,而是商业承担的责任。”——陈向宏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与深入,休闲旅游产业逐渐成为推动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兴动力。然而,以营利为导向的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往往会忽视村民主体的需求,村民难以有效参与乡建和获取发展权益,难以达成一致性的村民行动契约。因此,如何理解乡村内在的需求,走出一条村民、政府与企业共生共建共益的乡村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以贵州乌江寨为例,浅析“共生”理念指导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实践做法,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样本参考。

贵州乌江寨国际旅游度假区

项目背景——以商业模式解决乡村贫困与空心化问题
乌江寨的前身为长江村组与高山村组,地处贵州黔北山区,距离贵阳市区约100公里,村镇肌理保存完好,但旅游资源缺乏亮点。作为贵州省一级贫困村,2015年两个村组的原住民共计69户,282人,年人均收入仅有3495元。乡村空心化程度严重,自然环境的制约致使年轻劳动力外流;留守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辣椒等传统农作物为生。

项目改造前的长江村组与高山村组

面对旅游资源欠佳与客源地市场偏远的挑战,陈向宏带领的乌镇团队决定摒弃以投资者为主导的商业发展模式,转而采用以旅游产业扶贫为主的“公益商业模式”,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为乡村解决贫困与空心化的问题,2016年起,陈向宏总裁带领规划团队多次深入考察长江村组与高山村组,提出了《共生思想下传统村落重建》的规划方针,立足“政府出资、企业出智”的模式打造乌江寨古村落保护与旅游扶贫的公益项目。

改造后的村寨

规划实践——“共生”视角下传统村落活化
在乌江寨项目中,有一个关键词自始至终围绕其中:“共生”。“共生( symbiosis)”来源于生态学领域,其定义为: 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在特定时空中所形成的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发展关系。在乡村规划领域,共生理论的核心在于将村民需求、政府管理与企业投资进行统一协调,形成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建设模式,实现人居环境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全要素共生发展。
乌江寨项目将“共生”思想应用至建设实践,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在优化安置居住设施环境的同时为村民提供旅游产业链的各种工作岗位;建立政府、公司、合作社与农户四位一体的经营模式,设定《长江公约》,不但实现了多元利益主体的协调共建,还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真正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1)解决村民安置问题,提升人居环境质量项目开展初期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好村民的安置与生计问题。政府将长江村组与高山村组纳入遵义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针对村民安置区的“里子”问题(水电、交通、燃气、排污等基础设施)进行专项融资与逐级整治,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原村庄基础设施


乌江村原住民生活集市区

(2)激发乡村艺术活力,带动地方文化振兴规划团队还在景区内设立有钢琴教室、农民画室等公共活动场所,希望当地的孩子可以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接受文化艺术教育,也希望可以激发当地村民的艺术热情,使村民的画作经过专业的包装,迈入艺术商品市场。这些艺术文化的传达与体现也将成为未来造访者能够心有所见的地方。


(3)成立旅游发展合作社,共建村级旅游体系乌江寨项目采用政府、公司、合作社与农户四位一体的运营模式,其中“长江旅游发展合作社”是一个由政府、企业、乡村三方入股的旅游发展主体,村民可直接通过股份制或租赁制,将闲置房屋、用地的使用权入股出租给旅游合作社,收取租金或部分经营收益;村民亦可应聘合作社员工,参与到经营过程中,享受固定股份分红。政府与企业只对前期投入部分收取回报,不参与分红,一旦收回前期投入,合作社将完全归村集体所有。市场化运作的企业与政府、村民一起跳出局限,共同打造全新的共生村级旅游系统。

“四位一体”

(4)设立《长江公约》,形成长效共治的运营管理机制作为整个乌江寨项目运作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长江公约》可以帮助协调政府、企业、村经济合作社、村民等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与关系。公约一共七条,包括旅游开发模式、运营管理模式、项目利益分配以及规范政府、项目管理者和村民行为等。在公约的引导下,当地村民既可以参与到乡村规划决策和制度的出台过程中,又可以在商业经营中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由此形成和谐长效的旅游经营与管理机制,共同激发乌江寨景区与社区活力。


启示——“旅游是一种文化社会价值观的传输”
乌江寨景区于2022年五一期间正式投入运营,预计年接待游客200万人以上,直接解决 2000人以上就业,带动核心区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4849元。
未来,乌江寨将摆脱门票经济时代,改变游客的旅游方式,让旅游不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要让游客从丰富的自然人文体验中,感受并认同乌江寨传达的价值观与生活理念。同时,实现乌江寨项目成立的初心,即帮助当地人致富,解决未来几代人就业问题,拓展村民视野,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与此同时,乌江寨还将扎根贵州市场,作为黔北旅游标杆项目走向全国,成为全国乡村振兴旅游新样板,为国内旅游市场输送更多行业人才,传播先进管理经验,打造旅游振兴乡村的新型模板,让乌江寨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结语
谈到对乌江寨项目的期望,陈向宏总裁曾说:“风景以外的打动非常重要,要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创造,更是一种文化社会价值观的传输。”正如乌江寨景区的宣传标语:“雨醒后,心有所见”,景区是一个社会的舞台,其在社会价值的弘扬中所传达的积极形象正是游客“心有所见”的地方。

参考资料:[1]丁金华,沈佳辉.基于共生理论的苏南旅游型乡村更新规划[J].中国城市林业,2021,19(04):72-77.[2]顶度集团乡村振兴案例:贵州乌江村由传统村落向国际旅游度假区的转型升级(网络文章)[3]长江扶贫案例 | 旅游扶贫,活化古村,为乡村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网络文章)[4]讲座笔记|陈向宏:如何建一个好景区——建设旅游目的地产品的实践体会(网络文章)[5]孔陇,李丽娟.社会责任视角下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温氏股份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9(02):34-38.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杨启瑶编辑/版 丨蓝多多责任编辑 | 刘可乐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相关事宜可联系我们。









加入小镇乌托邦联系电话:0571-85066824业务咨询电话:18600022980关联微信公众号: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欢迎
  • 联系电话
    0571-85066824; 13372558589
  • 邮箱
  •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远洋国际中心C座1905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