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陈向宏团队(顶度集团)旗下机构
以用代管、一举多得——高架桥下“灰空间”的多元解法

2021-10-27 16:59| 发布者: 浙江旅科院| 查看: 2186| 评论: 0



前言在人类历史的进程里,城市高架并不受欢迎。正如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建筑师柯布西耶所说:“高架像一张创可贴,糊在曾经完好的城市皮肤上。那么霸道,又那么自负。”阴暗、潮湿、堵车、盲流、肮脏等词汇也一度成为高架桥下空间难以撕下的标签,哪怕它身上“极大地提高了城市道路通车能力”这一最大的优点也被刻板印象所淹没。那么高架桥下的空间,究竟是不是现代立体城市快速崛起下晦暗不见光的存在呢?
NO.01 高架桥下空间的界定>>>>>>>>>>高架桥一般是指为解决一定距离间的交通联系,或使原有的交通联系变得更为畅通,而在地面之上修建的桥梁。根据桥上的交通形式,高架桥可分为轨道交通高架桥、公路高架桥、步行高架桥和建筑物间的架空走廊等。高架桥具有明显点状或团状的空间形态,其桥下空间除高架桥的投影部分之外,由匝道和高架桥所围合的空间也属于桥下空间的一部分。NO.02 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特征>>>>>>>>>>(1)派生空间 城市道路是为满足城市交通需要而形成的,当交通需求越来越大时,原来的平面交通不得不向立体发展,高架桥由此而成,也同时形成了桥下空间。因此,相对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桥上空间来说,桥下空间其实是一种派生性的空间,一般仅仅是作为高架桥的附属而出现。这一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利用的被动性。
高架桥下绵长的派生空间(2)边角空间城市高架下的空间或由于净高较低(如匝道)、或由于被路面交通所阻隔等因素,与周边其他空间有着较大的区别,利用效率也相对较低,因而成为城市边角空间的主要形式之一 。

高架桥下边角空间(3)劣势空间桥下空间的总体环境质量处于劣势。高架桥下日光受到持续遮挡,不利于大多数植物的栽培;桥面不断受到机动车行驶的撞击,噪声高于其他地区;高速行驶的汽车排出大量尾气 ,使高架桥下的空气污染严重。
高架桥下因日光遮挡成为劣势空间(4)公共空间一般来说,高架桥由城市政府或其委托的实体所管理经营,桥下空间一般来说也就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满足市民的各种活动需求。
高架桥下一般作为公交车站,或市政设施、停车场等公共空间

NO.03 高架桥下空间利用意义>>>>>>>>>>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高架桥下空间可利用规模较大。据统计,浙江全省桥下空间总面积达到了25770亩(1718万平方米);而广东省仅广州一市,桥下空间面积就超过了1000万平方米。这些桥下空间,在增量时代是城市扩张的附加品和衍生物,鲜少有人问津;但在存量规划时代,这些曾经不起眼的灰空间,将成为城市既有空间中亟待挖掘的巨大财富!
城市越来越立体,这些阴暗的底层要怎么办?日本这个“小而精”的国家,在探索公共空间的领域上,从没停止尝试。在城市更新的主旋律下,他们是如何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丰富业态和品牌的密度,提升高架桥下空间可逛性的呢?NO.04  案例介绍>>>>>>>>>>国外案例—中目黑高架下史上最牛桥底空间项目所在地:东京都目黑区运营商:东京急行电铁、东京地铁设计:东急设计商业环境策划:丹青社用地面积:8300㎡建筑面积:3600㎡用途:店铺、办公、非机动车停放处等店铺数量:30家
2016年11月,东京都的目黑区,开了一家新商场。商场本身不稀奇,稀奇的是开在了高架桥下。把商场开在不见天日的地方是日本人想不开吗?事实并非如此。目黑区在多数日本人心中的第一印象多半是——“Osyare”(洋气)。目黑区能在东京倍受欢迎,不仅胜在风景好,更离不开这一带密集的独立小店,品位很潮,店主很酷。如果说,东京是日本最潮的城市,那中目黑就是潮中之潮。
中目黑城市风光2008年,独具品位的中目黑人,盯上了一段黑黢黢的高架桥。中目黑邀请日本铁道公司“东急电铁设计”与知名策划团队“丹青社”共同操刀,8年之后,“中目黑高架下”诞生了。
改造前的中目黑高架下(700米的高架空间,阴暗而无趣)
改造后的中目黑高架下(1)开发理念“SHARE(共生)”将全长约700m的铁道高架桥定义为一个大屋顶,各种各样的特色店铺共享“同一个屋顶下”的空间,在这里人们开心的共享时间、空间、想法(SHARE),创造出新型商店模式,成为中目黑新特色文化的发源地。
中目黑高架下空间(桥上电车,桥下商街)(2)设计亮点a.个性——对支撑高架铁路的结构柱和结构墙采取“不掩盖而是灵活运用”的态度,通过照明亮化设计消除高架下空间的压抑感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将高架桥下单调的空间精心设计成各式各样的店铺,丰富且具有动态立体感。一向洋气的中目黑人,在商场名字选取上也极具个性。不仅没有用难懂的英文法文音译,还简单粗暴地一目了然,生怕大家不知道这是在高架下,这一反常态的取名手法让人只看一眼便印象深刻。于是,便有了电车在高架头顶呼啸而过,桥下却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悠闲地逛着各色潮流店铺,共享“同一个屋顶下”的空间的和谐画面。
通过照明亮化设计消除高架下空间的压抑感
高架桥下精心设计的各式店铺b.连续——中目黑高架下的业态配置上既重新设计了特色店铺,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地方原有店铺,业态上达到新旧均衡、前后连续的。在外观上运用“同一个屋檐下”理念使700多米的高架下商业街连成整体,通过外立面的装饰改造使其和周围的城市空间充分保持协调,和谐过渡。
引进西班牙特色餐厅
保留当地原有寿司店c.扩张——中目黑高架下每个店铺前的空地设计为各个店铺之间的共享空间,形成了一体化的活力空间。而这一体化的活力空间又进一步加强了中目黑高架下空间和现有商业街、住宅区的联系,极大限度地丰富了城市步行空间,显著增加了周边城市公共空间商业街及绿道的回游性。
中目黑高架下各个店铺前的共享空间形成了一体化的活力空间关于高架桥下管理运营相关问题,中目黑与世界资源研究所的对话或许会有几分借鉴意义:
国内案例—上海长宁中环立交下的“动物园”国家发改委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曾说过,“从宜居角度看,大型城市的桥如果规划不当,有可能会割裂人跟人、人跟建筑之间的亲近感。”令人可喜的是,目前在我国部分城市,已开始有意识地对桥下空间进行休闲化开发利用。
拥有“魔都”之称的上海,也走在桥下空间改造的前列。2020年,长宁区政府启动中环立交桥下空间更新,挖掘空间潜力,提升环境景观品质,将荒废土地转变成集运动、休闲、科普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共空间的项目。将场地分为东北区、西北区、西南区、东南区四个片分步建设,目前东北区已建成并向公众开放。

设计总平面图设计在配色选择上大胆采用时尚鲜明、活泼亮丽的色调,在主题上则用了老少皆宜、形象生动的动物主题,如此一来,每个片区皆能营造出一种易识别的标志性,设计风格大胆新颖、易于理解。成序列的设计元素和慢行网络,使得原本被立交桥割裂的东、西、北三片相互联系,添加的运动球场、座椅、照明等功能性设施也呼应设计主题,营造出协调统一又欢快的场所氛围。
动物主题设计概念目前已开放的东北区域拥有3700平方米的多功能体育公园,体操房、服务驿站、时尚篮球公园、观景平台等运动休闲场地一应俱全。场地以明亮而富有想象力的粉色系火烈鸟主题,一改原本的灰暗印象,让中环桥下空间的形象焕然一新。公园一经开放,吸引了许多行人、跑步爱好者、附近居民前来活动。
已开放的东区火烈鸟公园未来,西北、西南及东南三个片区将引入更多运动设施和更具吸引力的公共艺术,将带来更丰富的休闲体验。可以想象,当斑马、猎豹都落地后,这里的桥下空间将是一片艺术“动物园”。曾经的城市“边角料”通过灵活多样的设计,把高品质的公共空间还给了市民,补充了设施、弥补了割裂的城市片区,这就是桥下空间更新的意义所在。
西南区猎豹主题效果图
东南区斑马主题效果图
NO.05 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的策略思考>>>>>>>>>>通过国内外案例的对比,发现国内桥下空间改造手法无外乎提升景观;改为运动空间或市政功能空间等,并未结合周边环境进行深层次开发,那么对未来高架桥下空间如何利用?我有如下几点思考:
(1)发挥生态节点生态廊道作用。与普通道路及交叉口相比,高架桥下空间可用作生态绿地和吸水的面积较大,在净化城市交通污染和降温中起较大的作用,可通过有效的绿化,形成生态廊道,为城市生物物种的生存和迁徙提供路径,同时降低城市交通对环境的污染。
(2)提高桥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率。高架桥的建设是该地段某方向汽车交通功能强化的结果,高架桥在解决交通问题的同时,不宜弱化该地段与周边建筑使用功能、空间的关系。因而,对部分利用率低的高架桥下空间,结合其所在区位、建筑使用性质等,进行综合考虑,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利用城市设计的手法,通过总体考虑,把高架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实现高架桥下空间与周边建筑空间一体化,同时充分考虑桥下空间的可达性,保证交通安全的情况下方便市民进入。
(3)加强软质景观和环境的设计。高架桥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城市建筑森林的负面效应,弱化了原有的软质景观和环境效果。因而,对景观效果较差的高架,加强整体设计,使之成为城市重要的景观带与生态带。优良景观的创造,一方面依赖于人工植被的铺装,另一方面可结合桥下空间的各种利用形式(如商业综合体、公园广场、休闲设施、市政设施等),布置艺术性小品、景观标志等。
(4)以用代管协调桥下设施建设。打破部门条状分割的僵局,使桥下空间利用与管理走向有序化。桥下空间的利用一般涉及到城市路政、规划、工商和社区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的利益取向存在一定差异,要实现桥下空间的利用高效化和管理有序化,必须使这些部门能充分认识到高架桥下空间的重要性,相互协调,理顺桥下空间开发程序,优化桥下空间利用方式。结语城市高架不仅能托起出行的重量,亦能承载人们的喜怒哀乐。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高架桥下空间,是优化城市景观、维护城市生态环境、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策略,我国许多城市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今后,如何让这“城市的褶皱”重生,值得思考,又充满期待。参考文献:1.上海发布:如何有效利用高架道路桥下空间?来看这些案例;2.大城管:如何利用好城市桥下空间;3.和景文旅:文旅案例 | 高架桥下的“灰色空间”怎么用?看看日本这5个项目的奇思妙想;4.丈量城市:桥上车水马龙,桥下同样精彩!-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刘佳佳编辑/版丨蓝多多责任编辑 | 刘可乐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相关事宜可联系我们。










欢迎
  • 联系电话
    0571-85066824; 13372558589
  • 邮箱
  • 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祥生中心6幢303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