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了进一步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横向扩展业务知识,向行业翘楚学习优秀设计理念,2021年9月底,旅科院邀请到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刘子玥老师,同时也是国际建筑大师妹岛和世学生,前来公司交流分享。
(注: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由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于1995年共同设立,2004年,两人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2010年,两人一起荣获象征建筑学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克奖。SANAA的一些基本理念对年轻一代建筑师产生了巨大影响。)

以下结合建筑学专业同事的感想与收获,与大家做一些小小的分享:
建筑学发展至今,基本认同吴良镛先生的广义建筑学,即与传统意义或狭义相对照,其研究领域和内涵有所扩大,其研究方法从注重个体和微观发展到更注重宏观和整体,把相关的学科融入其中(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强调“整体观”和“辩证统一观”。其内涵为: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把城市与建筑、建筑与地景、建筑与生态融为一体。
首先,他作为一个建筑师、作为一个建筑学的学者的角度,亦或是作为一个建筑学传播者的角度来承接整个讲座。

PART01建筑史
主要从外建史的时间线索展开;从古希腊神庙、柱式,到古罗马穹顶、承重体系,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逻辑,再到巴洛克风格的蔓延。其实无论是作为一个建筑大师还是作为一个建筑学的学者来说,都无法脱离建筑史直接进入到现代建筑。外建史如此,中建史亦如此。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使命”,当然这个使命不仅仅是建筑史承受的,同样也是社会发展背景下,国家所承受的。
如中建史,从原始社会,建筑就是很单纯的居住功能(遮风避雨),到了新石器时期,由于劳作工具的发展,建筑形式和形态开始丰富。包括周朝初期出现了瓦、战国时期出现了砖,都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从建筑史开始讲起,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古希腊神庙

巴洛克风格建筑
刘老师的讲座主要从建筑学专业的角度来展开,陆续向大家介绍了他在妹岛和世老师团队的工作模式以及他和妹岛团队在国内外一些优秀的案例,这些案例既包括已落地的、在建的以及一些未公开竞赛作品。当然了,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同事来说,是一场很棒的讲座,但是对于其他专业来说,由于专业上的一些障碍,可能会比较吃力。

PART02案例分享
劳瑞士中心
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以“把建筑作为公园”(Make architecture like a park)作为空间概念,尝试为使用者创造不同的体验,并提供一种探索的自由。这栋建筑的理念在于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希望提供灵活的使用方式,去接受和吸收新的科技和工作方式,建筑本身也处于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建筑强调社会性,人们可以一起吃饭、喝咖啡、学习、讨论,以激发来自不同学科的人们之间的轻松接触。
Ps:对于这栋建筑,刘的介绍中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它没有使用任何物理意义上的边界。开阔而一览无余的室内空间被人工地形所定义,它适当组合了那些沿着山形和陡坡蔓延的安静区域,而不是简单的提供一些传统的带有隐居色彩的学习空间。
室内空间通过平缓起伏的斜坡和缓升的平台取代了传统的楼梯,而每个不同功能分区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分割,一个活动区自由流动向下一个区域。

其实对于这栋建筑,我个人起初是不能理解的,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得室内地面给人一个非常规的感受,其次,对于室内的家具摆设都是有一定的挑战的。但是真的去读懂这栋建筑,读懂了妹岛对于建筑设计的理念,不得不产生由衷的钦佩,对建筑的重新定义,对建筑边界的重新定义,使得人与建筑的对话方式被重新赋能,反而是站在人的角度给予重新的体验感。

罗浮宫博物馆朗斯分馆
展览品的布置将随年代而定,使参观者能够理解时间与雕塑品之间的关系,并且想象,‘我是它的一部分’。对于展览功能的建筑,他的设计不再是停留在建筑本身,而是对于陈列内容的一种空间赋予,给展品一个特定的空间。
其实整个讲座都围绕了一个设计核心,这个核心是妹岛老师和sanna团队的设计理念:就是自然性VS在场!其次,对建筑边界重新定义,让建筑与环境产生交流,让环境与建筑的距离拉近。无论是劳力士中心也好、苏州博物馆也好、深圳国博也好,即使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中,也在延续这一核心理念。
包括妹岛老师在濮院有机更新项目中在设计的作品,在古镇中,植入一个现代的巨型网膜,通过网膜来分割建筑边界,同时又弱化建筑边界,令使用者于其中感受不到建筑边界的存在,通过地面的抬高,拉近人与对景中建筑和景观的距离。(作品未出世,以上是小小的剧透,一起期待~)

结语
其实,作为建筑师而言,尤其是作为sanna这样的事务所和妹岛老师这样的大师来说,是应该有所追求,是应该有其独特的风格核心的。反观现在市场风气,反观许多从事建筑行业的建筑师,或许只能称得上是设计师,而不能称之为建筑师。利润、成本、快周转等等词萦绕,而失去了部分的追求。
而像sanna事务所,为了实现其对建筑的追求,对作品的要求,即使从技术上是很难落地实现的,也会扎到技术上去解决落地问题,无论是结构构件还是建筑材料,都会极力去解决,突破条件的限制去追求极致的作品,哪怕要付出很大的研发代价和时间代价也要实现。
更多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区交流。- END -
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编辑/版丨蓝多多本文转自“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