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在当代,中国建筑追求现代化的发展态势与西方建筑进入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有着一定的暗合之处,同时又有着极大的差异。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并没有完成从传统建筑制度到现代建筑形制的连接和转型,不仅没有经历如同西方建筑历史转型般的阵痛,而且在不了解西方建筑思想史发展过程的情况下直接嫁接其建筑理念,导致了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在现代构建中的时空错位。当现代化与西方化被人们直接联系之后,人们很难理解本土文化在现代化构建中的重要作用,这也导致城市中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冲突愈演愈烈。我们本土的建筑文化也正在逐步消逝,对于这样的境况,我们不能从以往的建筑外在形式简单保护上去思考,而是应该探索和延续其建筑的内在品格与人文意蕴,这才是当代保护与传承的真谛。
01美学的概念■ 美学一词源于希腊语“Aesthetica”,最初是由 18 世纪上半叶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敦提出的,并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美的研究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这三者学科的结合。其研究对象为所有存在的现象与活动,关注的不仅只是具象物体形式的表现,还有审美的主体意识、层次、规律等问题。
在我国近代美学研究体系中将建筑美学划分于实用美学的学科之中,属于科学美学中的实用美学部分。
建筑美学的类别及其构成02
04空间的概念
在建筑学领域中,空间所指的往往是指以点线面三维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实际物体。建筑艺术形式的表现也常常处于空间之中。我们进入到空间内部进行社会活动时,空间就具有了时间性与动态美,在对抽象的空间进行组织划分,形成各要素统一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建筑。
03空间美学的基本认知
空间美学是对空间中实体物质艺术表达的研究,是对空间内在与形式层面上主客观统一交流的表现形式。在当代设计中,建筑空间美学成为建筑学在形式艺术探索上的研究热点,建筑的空间美更多的是通过其外在形式渗入到背后的精神意蕴之中。人们在空间生活的过程中运用直觉、视觉、知觉等感受去体验空间,与空间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由此也产生了空间审美。
晋商大院空间的基本形态晋商大院是山西商人在经商发迹后,归乡营造的大规模居住建筑,在中国北方传统民居中是一个完整、成熟、独立的文化体系分支。大院在山西晋中地区尤为集中,并且由于封建社会末期晋中商人多经营票号,比起一般商业获利丰厚,因此它们营建的住宅规模更为宏大、装修也异常精美。晋中地区迄今为止,经过整葺并向公众开放的晋商大院分别为祁县渠家大院、祁县乔家大院、离石王家大院、太古曹家大院、太古孔家大院、榆次常家大院这六处院落。除了位于太谷县城的孔家大院受用地限制规模相对较小外,其余五个大院建筑均以规模大,富丽深邃而闻名于世。本文主要以同为堡式建筑群的祁县乔家大院、离石王家大院建筑的空间美学特征的探讨为例。
晋中大院分布图(1)王家大院王家大院坐落于山西省静升镇,在此依崖而建,是北方黄土坡上的建造奇迹。目前对外开放的部分是高家崖和红门堡,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共有院落 54 座,房屋1052 间。是一座因地制宜,依山而建的堡寨式建筑,其院落布局尊卑有别、主次分明,空间意向虚实相间、气韵生动。
王家大院空间布局特点:王家大院的红门堡特色建筑群依山而建,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主街由卵石铺就而成,将整个建筑群划为东、西两大区域,道路之间的横向延伸与纵向发展的相交使其平面格局形成了一个规整的“王”字,寓意着家族可以辈辈封侯、代代为王。王家大院整个建筑群以屮轴线作空间布局,整体气场宏大,气势磅礴。院落中的三雕艺术将绘画、书法、诗文熔于一体,处处展示着北方建筑的雄伟粗犷,深邃富丽之美。
王家大院的红门堡平面图(作者自绘)
王家大院绣楼檐下木雕(作者自摄)空间美学分析:王家大院建筑空间美学主要体现在序列、流动与静谧之中。院落的营造手段主要在南北向依次而上进行建造,其入口、内院、倒座、厢房、正房甬道等是使空间连续的重要手段。院落相互连通,相互渗透,各种灰空间的过渡元素让整体形成层次丰富多样的空间序列。建筑南北甬道连接着整个院落空间,使大院空间体系统一完整,虚实相生,气韵生动。高大封闭的外墙阻隔了室外的嘈杂,使堡内形成了相对静谧的生活环境。
王家大院内景(作者自摄)
王家大院外景(作者自摄)(2)乔家大院乔家大院位于晋中市祁县的乔家堡村,建筑群规模宏大、结构精巧,被誉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建筑面积约4175平方米,共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从外观上看,大院为全封闭堡垒型建筑群组,墙体厚重,古朴封闭,内院则富丽精美,井然有序。大院北、西、东三面皆毗邻街道,外部墙体高3丈有余,高大封闭,威严气派。
乔家大院鸟瞰图
乔家大院木雕艺术(作者自摄)空间布局特点:乔家大院坐北朝南,中间由一条宽7米,长80米的笔直的石铺甬道,甬将院落分割开来,由东至西依次为老院、两北院、书房院;南侧三院依次为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甬道尽头则是乔家祠堂,庙堂式结构,与大门遥相呼应。俯瞰乔家大院可将院落布局看成一个“囍”字。全院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建筑大多以正偏结构为主,主院主人或老人居住,两厢则多为仆人居住或贮藏物品。正院建筑为坡屋顶,偏院建筑平房形式,不仅在建筑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格局,又彰显了建筑艺术上的层次感。
乔家大院鸟瞰图空间美学分析:乔家大院整体空间布局以轴线对称为主要形制,院落形式多为为一正两厢,整个建筑群以主院、过厅、穿心院、甬道等相互联系,形成起伏变化、虚实相生的建筑空间形态,呈现出由甬道---门---院---厅---正房的空间序列。乔家大院空间营造的手法上突出了以柔克刚、协调均衡的空间美学的创造手段。外墙高大封闭,院落群体立于高墙之内,主人虽身居闹市,但闹处寻幽,有“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罄声”的幽邃静谧。
05
晋中传统民居的空间美学的分析总结■ (1)外雄内秀、虚实相生晋中传统民居中诸多大院的外部空间的作用大多以防御为主,分割内外的同时给人一种高大雄伟的群体的形象,外看似乎是一个密不透风的堡垒,强调着家园的安全与归属感;内部的各种空间尺度却相对亲切宜人,开敞的院落空间布局巧妙,各种过厅、牌楼、垂花门、倒座都将封闭严肃的空间风格分成大小不同、错落有致的秀丽空间。整个建筑外雄内秀,一实一虚,动静皆宜。■ (2)张弛有度、气韵生动建筑空间基于人们不断变化的视觉感受,通过精心组织的不同功能的空间和序列转换,实现了张弛有度、气韵生动并富有节奏韵律的流动型空间序列。在晋中大院里,伴随着人们在建筑空间中无指向目的的游走,可深刻的感受到空间形象的转变,空间节奏感的韵律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种因节奏变化而具有了一定的时间性的空间形式,加深了人们关于时间空间统一性的审美意象。在流动着的韵律的演绎之中,空间一张一弛,时远时近达到了变化多端并均衡和谐的空间创造。置身于院落中对空间审美的进行过程里,一系列片段的空间形象共同组成了整体的空间序列,空间依次逐渐展开。空间的丰层次因此形成,观者对于空间节奏变化的审美也在不断加深。
王家大院的院落层次变化■ (3)主次分明、均衡协调钱钟书在论“物相杂成文”里“一”与“不一”的文学辩证关系中得到“一则杂而不乱,杂则一而能”的结论,此结论于建筑中可以说是空间形式处理需要讲求主次的均衡与协调的高度概括。晋中传统民居中的院落沿轴线纵向扩展成为几进式院,并通过轴线上院落形状和尺度的变化形成来表现建筑空间的主次关系。单体纵向延伸的院落依中轴线向前扩张,套院层层相连,展示出建筑群体的庞大气势及内所孕育出的丰富变化和审美情趣。以王家大院为例,其中既有尺度巨大、绵延数里的南北中轴线,又有座落于东西两边的建筑群的轴线序列,更有尺度小巧的单体院落建筑中的轴线序列,这种建筑形式使空间主次分明,均衡协调,让整个建筑群的形式构图相统一,相和谐。

结语

综上,大院空间美学的探索不仅对晋中地域性特色审美文化及同类型建筑形态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而且对当代建筑设计的传统追求与创新思维具有极重要的启示意义。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王月编辑/版丨蓝多多责任编辑 | 刘可乐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相关事宜可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