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桃花源记》中曾写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里,中无杂树”,这是我们可以追溯到的古人对植物环境追求的典型例子之一。
植物的形态、色彩、利用方式不同,所营造的空间体验千差万别。与现代商街不同,历史街区的植物造景,应与传统建筑风貌协调统一,借用古典元素,体现历史文化的传承,并用新的造景手法连接古今,体现出丰富的景观效果。
植物作为历史街区中柔化硬质景观的重要元素,能够加强硬质景观本身的艺术美,丰富街区天际线、优化街区肌理形态。此外,还能改变街巷的心理尺度,街巷的D/H比只是对街巷空间尺度的第一次划分,而通过植物的介入尤其是垂直面尺度较大的植物,可以利用其空间营造功能,再次划分D/H比,改变人们的视觉和心理感受。

植物丰富街区天际线

植物优化街区肌理形态

原本宽阔的街巷,通过植物降低视觉D/H比
本文从历史街区植物造景与空间氛围营造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建筑、街巷空间与滨水空间如何植物造景。
01.建筑与植物造景
历史街区的建筑植物造景划分为建筑入口、建筑墙体、建筑墙角、建筑阳台、建筑庭院五部分。
01建筑入口
历史街区的建筑入口,包括门面、窗户、走廊、外摆空间等,需要重点营造商业氛围,以达到人流导入、促进消费的目的。历史街区景观元素往往以建筑、路面等硬质景观为主,缺少植被地栽空间,因此占地小、形式多样的盆栽、垂直绿化,成为深受街区青睐的绿化手段。
# 盆栽的多元化应用
用组合盆栽营造商业氛围,各式容器组合摆放,形成店铺前的微缩庭院。盆栽容器常见的有种植箱、种植槽、花钵、花盆,材质上可选用铁艺、木质、藤编、石槽、陶器、瓦罐等,与历史街区风貌协调。根据观赏方式不同,可分为台面、空中、壁挂等形式。
台面式:将盆栽置于过道、楼梯、桌面、台面等。空中式:将藤本植物种植在容器中,利用其花或叶子向下生长的特性形成良好的景观,并将其挂在空中欣赏。壁挂式:利用画框或半圆形壁盆、壁篮等容器等固定在墙面、柱体上栽种植物材料。


# 垂直绿化营造商业氛围
以垂直绿化装饰建筑入口,结合店招、灯光的设计,营造具有商业氛围的入口景观。采用的植物种类不同,所营造的氛围也不同,繁花似锦打造热闹的休闲商购氛围,清新绿意塑造雅致、高品味的店铺形象。


02建筑墙体
建筑墙体绿化,以营造宜人的街巷景观为目的。按照植物材料沿建筑立面攀附、固定的方式不同,历史街区常用的有攀爬式、悬盆式、布袋式。

攀爬式利用攀缘植物的特性使其在墙面上攀附,或在墙体前设置网状物、拉索或栅栏,使植物缠绕其上。

悬盆式利用容器种植盆栽植物,直接悬挂在墙面、栅栏、围栏上。

布袋式在做好防水处理的墙面上直接铺设软性植物生长载体,比如毛毡、椰丝纤维、无纺布等,然后在这些载体上缝制布袋,在布袋内装填植物生长基材,种植植物,实现垂直绿化。

植栽式在有限的街道空间内,靠墙设置狭窄的种植带,以竖线条绿篱或花篱形成生态墙面。院落型外墙可采用院内栽植的形式,营造“一片绿意出墙来”的优美意境。
有住户的街区可鼓励邻近居民种植小片菜地、搭瓜豆架子、用竹扎矮篱围护等;也可适当撒种无需专门养护的野菊花、野荠菜、矮牵牛、婆婆纳、白花苜蓿、酢浆草、沿阶草、紫云英等本地常见的闲花野草。

03建筑墙角
墙角的线条比较生硬,在植物配置时选用的植物不必太复杂,往往选用一些浅根性的大型植物作为装饰墙角内侧的植物,外侧采用花灌木或观赏草作为第二个层次。

04建筑阳台
阳台是建筑立面的重要装饰部位,通过植物景观装饰绿化阳台,不仅能使室内获得良好景观,还能丰富建筑立面,优化街区景观。阳台绿化装饰常用的形式有:
垂吊式:利用垂吊植物摆在阳台上。根据垂吊部位不同,又可分围栏垂吊和底悬垂吊。顶悬垂吊可弥补阳台和窗体空间的空洞感;围栏垂吊则是利用盆栽的藤蔓植物,如垂盆草、马蹄金等,垂吊于阳台的围栏外侧;底悬垂吊是选择枝叶可以斜出或下垂的植物,如矮牵牛、盾叶天竺葵等,悬吊于阳台或窗台底部外沿,以美化外侧底部景观。花槽花篮固定式:在阳台上设置固定的花槽,种植花卉或直接用花篮摆放,植物选择可灵活多样。

05建筑庭院
由于面积小,展开的内容不宜过于复杂,植物选择枝杆修长、枝叶飘逸、花小色淡的种类为主,如:竹、水石榕、垂柳、桂花、芭蕉、迎春等,形成细腻而富有文化气息的氛围,植物应用中注重乔灌木的合理搭配体现出植物立体空间层次感。

02.街巷空间的植物造景
街巷植物造景从平面布置的角度可将其分为线状布置和点状布置。在实际的植物运用中,通常线状和点状布置相互交错融合。
01线状空间
线状植物布局形式,加强了街巷的动态指引性和街面统一连续的秩序感。主要表现形式有行道树、绿篱和带状绿地。

行道树形成线状空间

种植带形成线状空间
02点状“微空间”
“微空间”从尺度界定而言,小尺度、高密度是其外在特征。历史街区的微空间,常利用建筑进退及部分拆除建筑的地块而形成,对于这类细碎、边角、微型的公共空间,应“见缝插绿”,以绿化、景观设施营造步行者休憩、停留的场所,形成“小而美”“精而优”的微空间景观,满足居民和游客户外的休闲游憩需求,同时提升街区的市井活力。根据功能需求,营造出优美的活动节点、休憩节点或景观节点。
# 景观节点
通过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形成绿色视觉中心,尤其对于空间有限的历史街区,点状的大树辐射的绿色区域能够形成良好的覆盖空间,形成街巷的焦点。其他表现形式还有点状分布的花坛和公共绿地。

孤树形成街巷焦点

绿植与雕塑、水景构成景观微空间
# 休憩节点
点状分布的树池花坛,或林荫树下摆放休憩设施,形成纳凉休憩的微空间。


绿植与树池、座椅形成休憩空间
# 活动节点
进行小型活动空间的植物景观设计时,应遵循“金角银边、中间留白”的原则,即植物密集以边角为主,能使空间完整,小而不拥挤,小中见大。

03.滨水空间的植物造景
历史街区街坊内的河道,古时多做排水之用,河道狭窄,水位较浅,可在沿岸摆放盆栽,盆栽器皿除常规花盆外,还可选用破旧面盆、闲置瓦缸、泡菜坛子等弃置生活用品,或石槽、石臼、石井圈等乡间遗弃旧物,从而与古色古香的街区风貌相协调。

街区外侧稍宽的滨河步道,可在沿岸种植亲水植物或垂挂水面的常绿藤本植物,有居民居住的历史街区,可鼓励居民种植本地常见令农作物,既富于乡间农趣,又可降低维护成本。


桥梁也可用绿植花卉装饰,形成独特风景。

- END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文丨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 王敬丽编辑/版丨Miya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等综合整理,版权及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分享不用于商业用途。相关事宜可联系我们。



